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火线”ICU里奋战86天

条评论立即评论

“火线”ICU里奋战86天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2020年1月26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张卫星作为深圳市卫生健康委选派的重症医学专家组副组长,赴深圳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救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支援,在新冠肺炎患者重症救治的一线战斗了86天。

战疫英雄榜

市重症医学专家组副组长、北大深圳医院ICU主任张卫星

2020年1月26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张卫星作为深圳市卫生健康委选派的重症医学专家组副组长,赴深圳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救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支援,在新冠肺炎患者重症救治的一线战斗了86天。

临危受命支援深圳“抗疫一线”

张卫星从医37年,在2004年加入北大深圳医院工作之前,是哈尔滨一家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主任,救治经验丰富,也经历过SARS。因此,当他在今年1月25日接到深圳市卫生健康委通知支援市三院时,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当时,鲜为人知的是:6天后便是张卫星的妻子接受首次放疗的日子,她于2020年1月初接受了手术治疗,在熬过了术后休克等危险情况后,按照治疗计划,1月31日她就该接受术后的放疗了。张卫星心里清楚,如果前往市三院支援,妻子接受放疗时,他将无法陪伴在身边。但同为医生的妻子理解他的工作,虽然对即将接受放疗感到些许忐忑,但她还是坚决支持张卫星去“抗疫一线”。有了妻子的理解,1月26日,张卫星如期出现在市三院ICU病区。

其实,这并不是张卫星第一次与新冠病毒“打交道”,在前往市三院支援之前,他就与新冠病毒有过“交锋”。早在1月15日,北大深圳医院就转诊了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到了市三院。病人最初来到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时自述有武汉旅行史,虽然当时医学界对新冠病毒的特点尚不明了,但出于职业敏感,以及医院长期以来对院感防控的重视,接诊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做好了防护。

病人病情进展较快,从急诊科转入ICU接受气管插管,被安排在ICU单独的隔离病房,与普通病人分开。张卫星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他遇到的第一位新冠肺炎病例。待病人情况稳定后,ICU便联系了深圳市急救中心的负压救护车,将病人转运至市三院进一步救治。几天后,这位病人确诊患有新冠肺炎。由于北大深圳医院医务人员一开始防护得当,院内没有发生医护和其他患者被感染。

市三医院的“火线党支部”书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深圳一直严格执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而市三院的ICU则是集中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病区。2月8日,在市卫健委指导下,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医学团队(支援)临时党支部在市三院成立,张卫星任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23名党员中有8人是原单位的科室党支部书记,被市三院党委授予“火线党支部”荣誉称号,期间发展火线入党人员6人,纳入入党积极分子19人。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组的副组长,他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支援三院的头一个月。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如何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二是如何协调好来自全市各医院前来支援的医务人员有效协作。张卫星说,因此,他每天都要与各地ICU救治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寻求对病人最佳的治疗方案。比如与广东省救治组的专家举行在线会诊;再比如张卫星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委员,时常要与北京、上海等地的ICU专家进行在线交流。此外,他也要及时总结市三院的ICU团队在治疗中的经验,并分享给各地的同行。

在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上,是不是应该常规进行俯卧位通气?尤其是对于已经上了ECMO的重症病人,每日进行俯卧位通气需要花费护士很大的精力,还要确保连接着仪器和患者体内大血管的管道不滑脱,不扭转,否则会危及病人安全。“我们团队的经验是,常规进行俯卧位通气,对重症病人的康复有益处。外地也有一些同行,认可我们的做法,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做。”张卫星举例说。

再比如,支援市三院的医务人员来自全市各医院,一开始大家互不认识,工作方式也有些许差异。尤其是在ICU里,医务人员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面部还被N95口罩和面屏遮盖,更难认出谁是谁,只能通过写在防护服表面的名字辨别工作人员。因此,在一开始工作时,张卫星要时不时提醒大家作为一个团队之间的配合,有一些协调工作要做。

ICU里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张卫星在市三院ICU的工作日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45准时到ICU病区进行科室交班,了解前一天夜里每位病人的情况;接下来便穿上全套防护服进入ICU查房,亲自查看每位病人的情况,每次查房耗时一小时左右。出了ICU病房之后,他还需要协调ICU的设备、药品、药剂供应,协助市三院采购部门从外院或厂家紧急调用ECMO、高流量氧疗仪等设备,以应对越来越多的病人。

“当时令我特别感动的是,无论是兄弟医院还是医疗设备厂商,都不讲条件加班加点为我们供货及安装设备,进行调试。有些厂家的设备安装人员因为疫情在外地无法回深圳,就由经理亲自到医院安装。确实感受到了那种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氛围。”张卫星回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那段时间,张卫星在ICU病区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0小时,每天临下班前,他还会再去ICU看一看病人,然后才回驻地酒店休息。

回到酒店一般是晚上七八时许,张卫星每天利用休息时间与在外院住院接受放疗的妻子通电话,了解妻子身体状况。好在妻子的治疗还算顺利,生活也都能自理。完成一个月的放疗后,妻子回到了家中。“我也很感谢北大深圳医院对我们这些支援一线的员工家属的照顾,”张卫星说,“妻子生病住院期间,医院有安排工作人员探望。出院回家后,每周妻子都能收到医院寄到家的菜和水果。院里对家属的照顾,让我可以在‘前线’安心工作。”

救治“关口前移”防轻症转重症

到了2月中旬,ICU的医生开始进入轻症病区,对普通型新冠肺炎病人进行筛查,因为医生们发现:如果对血氧指标较低的轻症病人提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就可以防止他们转为重症病人,做到了救治的“关口前移”。而这一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医护团队的合作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多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好转,从ICU转入新冠肺炎轻症病区。到了2月底,张卫星明显感觉工作压力没有之前那么大了,治愈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情况在渐渐好转,医护团队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大家轮班休息的时间也更加充分。到了3月底,广东省也派了专家组入驻深圳市三院,支援力量进一步加强。张卫星还抽空与塞尔维亚重症医学会的主席分享了深圳的重症医学团队在救治新冠肺炎病人方面的经验。

4月20日,张卫星接到上级通知,他将结束在市三院的支援工作。到这时,他在市三院已经工作了86天,也是北大深圳医院派往市三院支援时间最长的重症医学专家。回顾这86天的“抗疫工作”,张卫星主任说:“我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抢救危重病人是我的职业,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能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我感到很欣慰。”(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田怀谷 彭蓓)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