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深圳文化新现象⑤:全力以“复”,文化新地标建设提速
2020-05-30 10:25
来源: 深圳晚报

疫情下的深圳文化新现象⑤:全力以“复”,文化新地标建设提速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5月29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5月25日,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中又一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圳海洋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正式启动!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改变深圳城市发展的步伐,新文化设施建设传来一个又一个好消息。

这些好消息,不仅昭示深圳正奋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也向世人展现了疫情冲击下深圳爆发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崭新文化地标,将融入市民文化生活,扮靓深圳“文化天际线”,为国际化大都市平添无穷魅力。

紧锣密鼓,“新十大文化设施”复工迎高潮

深圳文化地标的崛起,跟城市文化觉醒同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代表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实现全市文化设施均衡化发展。2018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正式提出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并争取在2024年前后基本建成。

2020年受疫情影响短暂“停摆”后,3月初,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已开工的项目全部有序复工。其中深圳创意设计馆所在的深圳湾文化广场建设现场,还作为全面复工的典型代表,登上了3月2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

▲深圳美术馆效果图。

“新十大文化设施”中的三大博物馆——国深博物馆(暂名)、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春节后已相继公开向全球征集建筑设计方案。曾走访过国内外几十个海洋博物馆的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告诉记者:“深圳建设海洋博物馆与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是匹配的,深圳也有非常丰厚的海洋文化基础。与其他的海洋博物馆不同,深圳海洋博物馆除了呈现海洋相关历史,将重点面向未来,融入最新的科技,建设一家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化博物馆。”

今年2月,深圳自然博物馆还向宅在家中的市民发起了线上公众咨询,广泛征集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期待和意见,吸引众多市民热情参与,纷纷出谋划策。

4月初,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首的深圳歌剧院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公布了20家角逐优胜的团队名单。这些团队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4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代表着全球最顶级的建筑设计水准。

十大设施中的两所院校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也即将发布国际招标的正式公告,前者目前正面向全球设计团队开放预报名及投标意向登记。

从规划到招标,从设计到施工,美好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任珺表示,“新十大文化设施”将会成为人文湾区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既可促进地区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新生,又可满足市民对更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诉求,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彰显现代文明之城具有积极影响。“新十大文化设施”建成后,必将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和骄傲。

▲深圳科技馆效果图。

破土拔节,深圳文学艺术中心令人惊喜

除了“新十大文化设施”,深圳老旧文体设施的提升改造,其他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的工程建设,也在抗疫期间不断传来新的消息,提振士气,鼓舞人心。

深圳文学艺术中心是疫情发生后,深圳新破土动工的重大文化设施。

▲深圳文学艺术中心效果图。

3月初的一天,一个消息让深圳市中行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的吕彬兴奋起来——深圳文学艺术中心项目马上就要开工啦!作为这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吕彬从2018年就介入了项目前期方案论证等工作,一直在等待时机成熟破土动工。

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地处福田中心区黄金地带,建成后将与关山月美术馆、市少年宫、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音乐厅、深圳中心书城、深圳图书馆构成中心城区高品质城市文化集群。

吕彬告诉记者,开工在即,但一个难题摆在面前:疫情造成工人短缺。而且为了最大程度地做好疫情防控,保证周边小区居民的安全,项目还提高了围挡等级,这意味着开工当天需要几倍的人手。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负责人紧急磋商、调拨人手,最终开工当日汇聚了两三百位建筑人员,还对现场所有人员的健康状况都进行了监控。

吕彬和他的同事提前演练了两三遍,想到了每一个细节。3月25日开工,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24小时之内基本完成了原计划3个月逐步完成的围挡,展现了深圳速度。

当天,吕彬在施工场地到处奔跑,合计走了3万多步二十多公里。忙碌的时候没有注意,休息下来他才发现自己的腿肿了——半月板撕裂。正是有许许多多像吕彬一样敬业拼搏的特区建设者,才有深圳迅速腾飞、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建成后的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将以文艺原创为核心,成为文艺精品的“孵化器”、文艺产品创新生产的“第一车间”。填补了深圳缺乏大型综合性文艺原创基地的空白,与其他文化设施互为补充,构成亮丽的文化艺术风景线。

此外,在全市复工复业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项目日前正式竣工,已移交馆方进行展陈布置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馆。同样备受瞩目的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国际演艺中心也于近日发布招标预公告,中国红树林博物馆、深圳坂田国际艺术中心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深圳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改造升级,打破不均衡状态推进文化惠民

面对深圳文体设施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按照错位发展、体现特色原则,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原特区外成为全市新一轮文体设施项目布局的重点,市、区两级同时发力,将加速特区一体化进程,让文化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

抗疫期间,这些街区提升改造的消息也不断传来。5月,大鹏所城借其作为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分会场的机会,邀请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打造主题博物馆。5月22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率队赴南头古城,调研督导南头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

不仅硬件要提升,这些街区还在不断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建设。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在疫情期间,推出线上音乐节、线上看展、播客节目;甘坑客家小镇为所有医护人员提供部分项目免费游玩的福利。

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也在复工号吹响后加大马力,盐田区5个正在建设的智慧书房3月5日复工后加紧施工;光明区首座大型综合文化场馆——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目前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正进行钢结构收尾工作和装修工程施工,预计今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

这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配套、高水平运营的文化设施,将为城市带来全新的文化面貌,为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描绘出更美蓝图。展望未来,完善的文体设施和闪耀的文化地标将在深圳拔地而起,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眼的名片。

[编辑:何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