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两会观察 | 以人民的名义,开启民法典时代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两会观察 | 以人民的名义,开启民法典时代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中国民法典诞生!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下午3时举行闭幕会,表决各项决议草案、法律草案和决定草案。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民法典诞生!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下午3时举行闭幕会,表决各项决议草案、法律草案和决定草案。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7编加附则、1260个条文、沉甸甸十余万字,民法典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承载着国人的期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姓“民”,彰显以人民为中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既是民法典的出发点,也是民法典的落脚点。大到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小到高空抛物、高利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小区电梯广告等问题,民法典处处聚焦百姓关切,破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广集民声、汇集民智,“开门立法”的群众路线也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在民法典的字里行间中充分彰显。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法律课题。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有效应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保护带来的威胁;为适应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总则编确定了绿色原则,强调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要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完善电子合同订立、履行规则,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民法典有力回应时代之问,直面现实挑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

民法典不仅是法律条文的编纂,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总则编第一条开宗明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民法典透露出中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文化底蕴,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规范,向世界法治文明的进步贡献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事立法方案和经验。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民法典应解决时代“痛点”而生,乘美好生活浪潮前进,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