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解码:4万亿级的牵手,深莞惠半小时高铁来了

2020-05-13 14:35来源:南方网

原标题:解码“大深圳”:4万亿级的牵手,深莞惠半小时高铁来了

南方网2020年5月13日讯 放眼全球,每个超级都市背后,都“自带一个圈”,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东京、纽约、伦敦、巴黎,无不如此。

在广东这个GDP突破10万亿元大关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类似的都市圈悄然浮出水面。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以都市圈为引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乡同城化浪潮奔涌。

在大湾区东部及毗邻的粤东粤北地带,深圳都市圈呼之欲出。这个以深圳先行示范区为龙头,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四城协同联动的超级“大都市圈”,引人瞩目。

从深莞惠经济圈,到“3+2”,再到深圳都市圈……10多年来,深莞惠合作虽面临行政壁垒、“政冷经热”等“硬骨头”,但产业分工协作并没有停滞。

进入都市圈时代,“大深圳”是否会像大东京、大纽约等都市圈一样,实现同城、融城?

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广东全省近三成和四成,深圳都市圈将重塑湾区经济版图?

地处深圳都市圈几何中心,惠州这座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岭东雄郡、千年古城,将站上“融湾联深”的历史新风口?

经济圈升级版

先行示范区牵引,深莞惠河汕谋求1+4>5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会发现,这其实也是深莞惠河汕“分分合合”的过程。这五座城市曾经同属惠阳地区,由于毗邻香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风暴眼”。

41年前(1979年)的那个春天,南海边的惠阳地区春潮奔涌。有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为深圳市,从此宣告深圳建市。次年,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那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唱的就是这段历史。

此后的1988年,惠阳地区撤销,分出惠州、东莞、河源、汕尾4个地级市。

五城“分家”后,虽命运各异,但经济联系并未中断。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产业加速融合。


厦深高铁连接深圳、惠州、汕尾等地。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深莞惠一体化(深莞惠经济圈)随后开启。2014年,深莞惠经济圈正式扩容,汕尾、河源“归位”,进入“3+2”模式。这也是区划调整30多年后,原惠阳地区所辖五城再集结。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10多年来,深莞惠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合作不断深化、行政壁垒逐渐削弱。但也面临一些深层次难题,需要省级层面统筹推动并做好顶层设计。

此次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制定深圳等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预示着深莞惠河汕协同发展有望进入新阶段。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指导意见提出目标,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莞惠河汕的合作也希望谋求“1+4>5”的效果。


莞惠城际的运营方便了两地市民往来。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资料图)

在陈鸿宇看来,从区域合作到一体化,再到同城化,是不断升级的过程。都市圈本质上是要不断谋求融合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一体化、同城化。深圳被中央委以重任,将实现更强劲的发展,外溢也将更加强大。深圳也有更大的责任和能力,辐射带动东莞、惠州等地发展。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行政壁垒决定了区域合作的难度。都市圈建设就是要避免画地为牢,应理顺财税分配、激励等机制。”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向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表示,深莞惠产业配套好、交通发达、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且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紧密。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资料图)

“最强舰队”进击

占广东GDP四成,深圳都市圈向同城化迈进

打开深莞惠的经济图谱可发现,产业联动的案例比比皆是。以“明星企业”华为为例,其总部在深圳,手机终端基地在东莞,电池、天线、屏幕等领域的供应商在惠州。

产业密切合作,成就了广东经济总量最大的都市圈。

数据显示,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5市,2019年GDP加起来达4.27万亿元,约占广东省的40%,超过广州都市圈,位居全省五大都市圈之首,堪称“最强舰队”;2019年末常住人口3290.39万,约占广东省的28.56%;土地面积3.7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东省的20.7%。

深圳是国际化城市,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东莞是“世界工厂”;惠州则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产业集群,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加快在深惠两地布局,推动产业合作共建。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资料图)

在专家看来,这种规模和体量的都市圈,放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亮眼的。5市若打破隔阂、齐心协力,可打造世界级的都市圈。

实际上,几年前,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就曾表示,在深圳东进战略之下,世界级C5大都市圈势在必行。建设C5大都市圈,可优势互补,形成城市协同发展效应。

都市圈同城化的这盘大棋如何才能下好?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促进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乡同城化发展,率先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增强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都市圈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乡融合水平。

这正是谋求更高水平协同的关键。


在建的赣深高铁计划2021年通车,届时从惠州到深圳及东莞只要半小时左右。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经济圈时代,深莞惠更多侧重产业合作,其他领域往往“各人自扫门前雪”,因而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不够多。都市圈则强调交通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生态环保等各方面的同城化。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表示,深莞惠河汕作为一个内生动力较强的都市圈,要建立专业专注的协商机制,在重点项目布局以及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社区协同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今年1月,深圳市明确提出,做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空间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

遥相呼应的是,惠州市提出,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社会治安联合执法,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信用等互鉴共享,共同打造深莞惠优质生活圈。

轨道上的都市圈

明年高铁半小时串起深莞惠,临深片区迎风口

在惠阳区的厦深高铁惠州南站,每天有数十趟列车通往深圳,接近公交化运营,10分钟可抵深圳坪山站,30分钟即到深圳北站。

如今,深莞惠“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呼之欲出。


赣深高铁惠州段正加快建设。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惠州市发改局透露,目前,赣深高铁正加快建设,计划2021年建成通车。记者了解到,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湾区大动脉”,届时将把深圳、东莞、惠州、河源“串”在一起,深莞惠将半小时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待广汕高铁2022年建成后,从惠州到广州、汕尾也只要半小时。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还将在惠州实现转换衔接。加上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深惠城际、深汕高铁、深大城际等,轨道上深圳都市圈将初步成形。而惠州也将成为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

“路通财通,我们非常期盼政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同城化。”香港惠州社团联合总会副主席、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建兴认为,随着都市圈建设,惠州与深圳的城际、高铁建成后,可形成1小时乃至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惠州加快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对接广深莞河汕。图为高速公路互通。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惠州正积极探索与广深莞在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协同和同城化试点,加快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去年初,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报告提出,要以香港、深圳等先进地区为标杆,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开放新高地。

今年初,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联动深莞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互联先行。


惠州机场将建设千万级干线机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目前,惠州已启动“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建设,将推进1号公路建设,还将加快惠州机场国际航站楼和飞行区改造,并计划年内开建莞惠城际北延线,并推进深惠城际等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打造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

“惠州拥有区位优势、土地空间优势、产业基础三大优势,将为抢抓都市圈建设机遇推动自身发展提供关键砝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表示,处在广深莞之间,惠州既可利用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在人才、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也可借助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在对接广深和辐射粤东粤北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


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惠州的临深片区迎来发展新机遇。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随着深圳都市圈建设,惠州的临深莞片区如惠阳、大亚湾、仲恺等地有望成为创新创业热土。而在平台方面,惠东稔平半岛、中韩(惠州)产业园等或将迎来更多优质项目。

陈鸿宇建议,惠州要通过调整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惠阳、大亚湾、仲恺等县区打破区域壁垒,强化与深圳、东莞的合作,加速同城化。

张克科认为,在深圳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惠州可以按深圳—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沿海经济带走势进行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发展惠州湾以及大亚湾、惠阳、惠东片区,成为区域枢纽和经济走廊。

“融湾联深”大进发,惠州虽然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

【记者】周欢

【摄影】王昌辉 梁维春

【制图】钟仁敏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