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免开社区证明 说到底是对权利的尊重

条评论立即评论

免开社区证明 说到底是对权利的尊重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基层不再成为“证明大本营”了。民政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出台指导意见,20项证明被明确不应由社区、村委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

基层不再成为“证明大本营”了。民政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出台指导意见,20项证明被明确不应由社区、村委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

这些证明包括亲属关系证明、居民身份信息证明、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变更申请证明、居民养犬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婚姻状况证明、出生证明、健在证明、死亡证明、疾病状况证明、残疾状况证明、婚育状况证明……按照这份清单,一个人办事基本上不需要找社区或村委盖戳了。

这些年来,为开证明跑断腿,几乎成了一种常态性新闻。比如,去年某市市民为儿子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跑居委会3趟,派出所3趟,街道办事处1趟,接打市长热线电话11通,在居住小区微信群内吐槽多次,最终拖了50天,才为在国外工作的儿子开出了一张无犯罪证明。

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背后是一些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在作祟。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职能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改变信息孤岛,通过信息共享等方式加以核对,很多证明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多跑路来完成。叠床架屋的证明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懒政、是责权不清,是民众权利的悬空。

很多评论说此举为基层减负,使基层告别了“证明万能章”的角色。这当然没错,有调查显示,一些社区常开的证明多达60多项,开证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不能承受之重。但在我看来,它更重要的意义还是为办事的民众减负——证明也意味着权力,也意味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小的权力也有寻租的空间。“门难进、脸难看、证难开”的情况,一些人在基层办事恐怕也遭遇过。收回证明权,某种程度上也收回了某些人的寻租空间。

这背后说到底还是对人的尊重,对权利的尊重。当一个人不需再为某些证明而焦头烂额、心急如焚的时候,会体会到更多尊严感。希望这样一种尊重能够推行到公共服务更多的领域与环节当中去。(李跃)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