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

疫情期间扶贫工作“不打烊” 这个村巷道变“新装” 烂泥变水泥

条评论立即评论

疫情期间扶贫工作“不打烊” 这个村巷道变“新装” 烂泥变水泥

分享

疫情期间扶贫工作“不打烊”。近日,随着龙光村龙光南路项目完工,距离深圳二百多公里的汕尾市陆丰市龙光村多条巷道换上了“新装”,曾经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美观的硬底化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入。

image.png

龙光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4月10日讯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潘润华 通讯员 李森)疫情期间扶贫工作“不打烊”。近日,随着龙光村龙光南路项目完工,距离深圳二百多公里的汕尾市陆丰市龙光村多条巷道换上了“新装”,曾经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美观的硬底化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入。

image.png

龙光村多条巷道换上了“新装”

据了解,龙光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16年,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简称“市工务署”)驻村队来到这里,当时龙光村744户人家中有50户是贫困户。四年多过去,在市工务署的对口帮扶下,村里的贫困户全都摘掉了“帽子”,村容村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外出的青年重回故乡创业......一粒种子孕育一片森林,几年的扶贫成效开始体现在龙光村的方方面面。

产业扶贫把村庄自然风光美景变现

作为龙光村最有“颜值”的一项产业,近日,龙湖乐园已重新恢复营业,受疫情影响,顾客并不多,但老板张志峰仍坚持每天“开张”,为随时到来的游客做好准备。

张志峰是龙光村当地人,曾经在深圳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市工务署进驻帮扶之后,他看到村里的光景一天天变化:污水发臭、夏天蝇蚊滋生的前池变得清爽怡人,杂草丛生的荒地成了休闲活动场所、篮球场、健身路径,村里建起了妇儿之家,老人小孩悠然自在......“变化太大了!”看着日益幸福美丽的家乡,张志峰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如何将村庄自然美景变现为实际产值?市工务署驻村队将目光放在了占地80亩的池塘。

2019年1月,重新“梳妆打扮”的前池以新姿亮相,更名“龙湖”的它一跃成为陆丰市“最出挑”的“弄潮儿”。“龙湖乐园是融农家乐、休闲垂钓、自助烧烤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场所,为村里提供了近40个就业岗位。”目前张志峰已举家搬回龙光村,打定主意在家乡安居乐业,“能拉动片区经济发展,也算是我为家乡做的一点贡献吧。”市工务署驻村干部刘俊表示,该项目投入了省市扶贫资金,每年将有8%的固定保本收益,可平均分配给除五保贫困户外的全部贫困户,确保贫困户长效脱贫。

image.png

一批“造血式”项目,正释放出龙光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通过“扶智”帮助村民们口袋鼓起来的同时,市工务署也致力于“扶志”,一批“造血式”项目正释放出龙光村发展的“源头活水”,让村民们的精神“富”起来、信心“立”起来。市工务署驻村队着眼村集体闲置土地,引进外来投资建设扶贫苗圃产业,每年为村集体保底创收20万元;改造废弃市场建成龙光综合市场,吸纳贫困户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逾8万元……市工务署党组书记姚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工务署专业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在民生基础设施、产业扶贫、乡村规划等方面积极探索帮扶新模式,进一步盘活龙光村发展资源,以专业力量解决龙光村发展中的现实难题,用心用情书写市工务署扶贫工作的奋进之笔。

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

3月2日,全省中小学线上开课。这一天,贫困户陈木炎家来了两个特殊的“小客人”,一台华为平板电脑、一台智能手机,这是市工务署驻村队送来的云端课程“助手”,是省教育厅、扶贫办和驻村队的线上教育支援物资。

image.png

驻村队工作人员刘俊成功劝说“五保户”女孩重返校园

陈木炎不善言辞。提到市工务署,他嘴里反复说的一个词,就是“感谢”。去年,他的大女儿陈小玲(化名)考上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市工务署设立的“大学奖励金”5000元。如今二女儿即将迎来高考,小儿子上初二,市工务署驻村队一路相随,配线上课程装备,装网络、送网卡......“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希望他们懂得感恩。”在陈木炎为数不多的话里,这句讲得最清晰有力。

疫情期间,市工务署驻村队为龙光小学申请了专项防疫金,购置了智能手机、流量卡和学校防疫物资等,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云端课堂“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的同时,为教师顺利在线开课贴心护航。“我们龙光小学全体师生感谢他们。”对于市工务署及时而有力的支援,龙光小学校长李志方不无感激。计划中市工务署还将为龙光小学援建多功能教室,为龙光村孩子们的学习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永久性的脱贫只能靠自己,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途径之一。”市工务署为龙光村带来的显著变化,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公路、巷道,更有村民思想中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现在,龙光村全村都实现了网络覆盖,信息的涌入让乡村不再闭塞,更让人们对教育从抗拒到向往。下一步,如何持续地保持大学奖励金制,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加强就业引导将是更重要的工作,刘俊说。

党建引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李冠羽是龙光村村长,去年四月份刚上任,27岁的他看起来尚有些稚嫩,聊起村里的各项工作却十分“老练”,每每谈及自身的成长经历,“市工务署”总是他口中的高频词。李冠羽大学毕业之后曾在惠州工作了几年,作为在龙光村里土生土长的90后,他深切体会到近几年来家乡的可喜变化,村前屋后一条条道路在延伸,看不见的“高速路”链接每家每户,乡贤回村投资建设旅游景点......

他说,看到村子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萌发了生机,内心特别激动,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村干部,还光荣地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未来会坚定地带领村民建设美丽家乡,吸引更多同龄人回村就业、创业。

驻点帮扶要留下什么?实际上,市工务署自进驻龙光村以来,一直注重以“党建+”形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对口帮扶队伍。四年多的时间里,市工务署驻村队在龙光村发展了2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3人成为了村干部,为村子持续注入“红色”中坚力量;协助村“两委”和村监委开展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领头雁”,配强“当家人”;采取“班子成员+贫困户”“党员致富能人+贫困户”的“小分队”模式,整合资源,增强帮扶实效......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带领龙光村全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制定科学抗疫指引,做好防护、检测,保障物资、关爱送到位,为全体村民扣上身心健康双保险,持续守住“无疫村庄”防线。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