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力保优质产业空间 种好经济“高产田”

条评论立即评论

力保优质产业空间 种好经济“高产田”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史无前例地一次性批量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不是为了短期快速拉动GDP的紧急动作,而是深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

深圳史无前例地一次性批量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不是为了短期快速拉动GDP的紧急动作,而是深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

土地空间是民生之本,也是发展之基。继着眼推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在全市范围内统筹用地安排,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房行动之后,最近深圳又在产业领域拿出“大手笔”,史无前例地一次性批量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推介招商,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从深圳经济结构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总体比例是4∶6,工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纽约和东京都是世界金融中心,但同时也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重镇。

近几年,深圳一直在强调产业发展,不断加强产业用地的供应管理和高新技术园区的扩容提质。今年年初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量质并举保障产业空间,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史无前例地一次性批量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不是为了短期快速拉动GDP的紧急动作,而是深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

土地资源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但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并不必然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新加坡的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仅为深圳的1/3,但其仍是世界上第二大半导体生产中心,伟创力公司是仅次于富士康的制造业巨头。

深圳产业用地问题,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关于深圳“无地”“少地”的论调持续不断,甚至指向深圳“产业空心化”。不可否认,深圳的土地资源非常宝贵,但产业发展空间一直还是有保证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招商局成立蛇口工业区,工业用地面积仅2.14平方公里。2015年,深圳工业用地规模达到峰值,约为316平方公里。之后,全市工业用地规模有所下降。深圳“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将不低于建设用地的30%,亦即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红线”。正是在产业空间得到力保的基础上,深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超过9000亿元的城市,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40%。

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城市的产业用地供应和保障能力,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让产业用地走在招商引资前面,是此次深圳集中供应产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在去年底部署经济工作时,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就提出,哪一个区先整备出土地,市里有好项目就落在哪一个区。不能再像过去,边招商边整备土地,有时候土地整备一波三折,会把好项目折腾黄了。集中连片的优质产业空间提前准备好了,嗅觉灵敏的好企业、好项目会不请自来。

正如王伟中所说,“深圳的产业用地、产业空间,关于用地多与少,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哲学的角度看要用辩证思维,就是如果我们有高新技术产业、未来产业,或者说符合深圳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愿意到深圳来发展,我们非常欢迎,用地予以保证,要多少地满足多少地,要多少空间满足多少空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很多用地。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如果是传统的低端产业,或者说不符合深圳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确实没有空间。”在产业用地的供应与产业空间的保障上,深圳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非常强。

产业用地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要素资源,低效利用是最大的资源浪费。精准供给,在空间高效利用上下功夫,至关重要。我们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布局与空间治理,对标国内最高、国际一流的用地绩效,推进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与空间利用效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全面提升土地的综合承载容量和经济产出水平,打造更多建设强度高、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的产业集聚区。

此次集中推出的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将重点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三大方向,就是要以空间带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深圳产业链集聚配套优势,瞄准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冲锋,实现“关键一跃”。厚植产业沃土,优化产业生态,深圳必将种好经济“高产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

力保优质产业用地,意图在于“筑巢引凤”。期待更多优质企业、优势项目来到深圳、扎根深圳,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发展机遇,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共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