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用市场化机制培养“中国工匠”

条评论立即评论

用市场化机制培养“中国工匠”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福田区启动“城市工匠”联合培育模式,城市工匠学院揭牌,精挑细选出来的30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员。此举旨在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培育出德业俱佳的福田工匠,未来的大国工匠或许将在其中诞生。

近日,福田区启动“城市工匠”联合培育模式,城市工匠学院揭牌,精挑细选出来的30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员。此举旨在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培育出德业俱佳的福田工匠,未来的大国工匠或许将在其中诞生。

眼下,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深圳再度被历史选择,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时代重任。福田提出对标国际一流,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打造金融集聚、创新融合、文化教育、对外交流“四个中心”的目标。

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技艺高超、严谨认真的工匠来实现。大国工匠不能靠等和要,只有自己下力气、花功夫用心培养,才最有可能保证收获,福田的先行示范值得点赞。

在培育方式上,福田的方法同样值得称道,那就是坚持市场化:一是需求市场化,联合相关区属国有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选取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委培,以此解决发展前途问题;二是薪酬市场化,提供高于本科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入职前三年薪酬将分别达到16万至20万元,让“能力重于学历”实至名归。

两个“市场化”,可以说击中工匠精神在中国一度被遗失的“痛点”。正是对短期效益的过度追求和对学历的过度推崇,让人们不愿等待工匠技艺的成熟,也不愿付出应有的薪酬。事实上,即使是工业机器人被日渐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大量的工匠。因为机器只能照章运作,只有人才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制造工艺水准非常发达的波音和空客,某些劳动还是要靠“航空手艺人”。

如今,整个社会已形成共识,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2016年和2017年,“工匠精神”两度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未来工匠,深圳看得远、动手早。2016年,深圳开始筹办培育“特色工匠”的深圳技术大学,此后,通过诸多合作办学方式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后者被公认为对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有研究机构按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测算过: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高级蓝领工人的缺口,将达3000万至5000万人,特别是在操作层面缺乏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深圳的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或会更高。

更何况,在深圳的新使命中,深圳的发展目标是要在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这意味着,深圳不能只当“单项冠军”,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城市文明建设、民生幸福、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当好“全能冠军”,因而深圳需要更多更广泛意义的工匠,福田此时推出的城市工匠培育是大有深意的。

高楼之高,在于根基。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必须用“工匠精神”筑牢基础。期待福田的先行一步,能提供更多成果与经验,也期待福田的先行之举,能激发更多后来人。

本报评论员 胡蓉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