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评论>深网时评>

问政深圳平台“以人民为中心”解民忧聚民心

条评论立即评论

问政深圳平台“以人民为中心”解民忧聚民心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问政深圳平台已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问题治理载体。今年1月以来,问政深圳平台共收录问政网帖3500多条,120多家政府部门参与问政,回应总数1030多次,相关话题总点击量近4000万。全媒体时代,网上群众工作日益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不畏难、敢担当,秉持开放心态和公平原则,才能维护好群众利益,激活网络正能量。

轻轻松松注册账号,简简单单发个网帖,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随后就会相关部门来回应、来跟进、来处理,还有媒体和群众来围观、来追问、来评价——这种现象对于深圳网民来说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因为这里是最互联网的城市,因为这里有一个问政深圳平台(wz.sznews.com

曾经,《秋菊打官司》中女主角的经历是大部分人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后来,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横空出世,网帖爆料点燃舆情,继而形成舆论压力,推促相关部门为民解难,成为又一问题解决途径,效果明显却也因为“暴饮暴食”而存在诸多不良后遗症。与此同时,信访、政府邮箱等官方渠道由于单向沟通和单线联系,信息透明度不足,难以形成推动问题解决和推广处理经验的压力和动力,难免引起抱怨和猜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打造这样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问政深圳平台深度融合了“政务大厅”和“舆论广场”两种属性坚持可沟通、可处理的模式。与从前被舆论推着走的情况不同,该平台的一大特点是政府部门主动接近网民、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在问政深圳平台上,你的问题必然有人回应,你的不满必定有人倾听。群众有所呼,政府必有所应,每个人的诉求都能得到回音,得到着落。

问政深圳平台的另一大特点是广场效应,百姓的问题是开放的,官方的回应也是开放的,这里是一个带社交性质的开放平台,不是热线电话和留言板那种单向对答。除了当事人以外,其他网民也可以围观问题解决过程,在抒发己见、思维碰撞之间深入探讨、互相纠偏,最后达成共识。例如有网民发帖反映龙岗区中城康桥紫郡有人搭建违法建筑,无证照经营学生托管机构,除了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快速回应、立即责令机构停办外,有网民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学生托管经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这种开放化、讨论式的问题解决方式不仅给了具体市民、具体事件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通过官方渠道、阳光手段解决问题的习惯和信心。今年8月有网民在问政深圳平台上反映,罗湖螺岭片区有多所中小学,但该片区有人行隧道项目方处于开挖阶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久,该网民回帖说明问题已被解决,点赞罗湖区政府办事效率,其他网民既有赞叹“深圳速度”的,也有期待帖主继续反映问题、共建社区的。

在问政深圳平台上,问题的办理是可衡量、可评价的。作为问政深圳平台的两大重要产品,问政简报定期搜集市民网友爆料网帖,集纳单位部门答政内容,用回应网帖数据直观展现部门政务公开水平,被网民称赞为“群众呼声,政府回声”的最佳样本。而问政红蓝榜单则以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公开表现为依据,从工作量、回应率、效率和质量等多个维度进行评议,专业解读政府部门回应效果。对此,不少市民纷纷点赞,希望这种“锱铢必较”、褒贬分明的创新做法继续发扬光大。

问政深圳平台已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问题治理载体。今年1月以来,问政深圳平台共收录问政网帖3500多条,120多家政府部门参与问政,回应总数1030多次,相关话题总点击量近4000万。全媒体时代,网上群众工作日益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不畏难、敢担当,秉持开放心态和公平原则,才能维护好群众利益,激活网络正能量。党委政府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圳将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稳步推进,坚定前行。(丁海燕 赵颖致)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