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干部一片丹心献扶贫 获评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19-08-15 11:4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盐田干部一片丹心献扶贫 获评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郑创彬)远离城市的繁华、舒适的家庭,沉下心来甘当一名“村中人”,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扎根在贫困村,埋头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三年来,他参与推动投入河源市东源县蒲田村扶贫资金约603.4万元,开展了34个扶贫项目,村党群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自来水、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村里20户贫困户、80名贫困人员顺利脱贫

他是刚刚获评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戴浩洋。自200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办事处工作。2016年,戴浩洋开始担任盐田街道办事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并主动申请赴河源市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扶贫一线,戴浩洋安安分分做新来的“村中人”,急一切村中所急之事——听取村委会干部情况介绍,查阅大量资料,走村入户与贫困户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村民经济来源,认真倾听贫困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戴浩洋(右一)在扶贫一线

放弃舒适环境,主动请缨助脱贫

蒲田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缺牙山的半山腰,是深圳市盐田区的对口帮扶村。蒲田村地处偏僻,距镇中心需一个小时车程;交通基础设施差,外联道路为环山村道,路面崎岖不平,村内集中居住点未实现互通道路硬底化;村内公共服务基础薄弱,无村委会服务场所、学校和卫生站;村民外流情况比较严重,1400多名户籍村民只有不足200人在村内居住,人员结构呈现出“老人多,病人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失衡状态;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没有企业和规模性农业项目,缺乏稳定就业岗位;贫困户对未来发展方向觉得迷茫,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思想……

“一开始申请扶贫就是想要响应党的号召。来了之后才发现,扶贫工作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2016年初到蒲田村,戴浩洋看到的现实远超自己的预想。作为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面对这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贫困村,他没有畏惧困难,始终坚守在扶贫一线,以贫困村为家,与贫困户为友,奔忙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听村委会干部介绍情况,与贫困户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村民经济来源,认真倾听贫困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

戴浩洋(右一)在扶贫一线

扶贫先扶志,修路兴村破瓶颈

一是村党支部力量不足、带领群众脱贫的能力不强;二是蒲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戴浩洋基本摸清了蒲田村贫困的原因。

扶贫先扶志,戴浩洋积极帮助村党支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气神”。他多次推动盐田区的部分基层党组织到村里开展帮扶活动,组织协调盐田区党员干部到当地贫困家中作“走、认、谈”对接走访,开展交流慰问,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他还发挥当地党组织的优势,从有文化技能的优秀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乡贤人士中选取党员致富带头人,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积极引领困难群众脱贫。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问题是制约蒲田村发展的瓶颈,也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道路设施不完善,村民生产、生活不便,村里产业发展受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未得到有效开发。为此,戴浩洋与当地干部一起制定了“修路兴村”计划,谋划推动2条外联道路和1条村内道路的修建工程,现已修通了2条道路。道路交通的改善,将蒲田村至河源市区的行车时间缩短了30分钟,村内集中居住点的互通道路也实现了硬底化,为产业升级打下了交通基础。

戴浩洋带伤坚持工作

带伤坚持工作,产业扶贫促增收

2017年10月,戴浩洋在扶贫回家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和椎管狭窄变形。但他带着腰伤坚持奋战在扶贫一线,甚至将会议开到了医院病房,在病床上与镇村干部商讨扶贫工作。

蒲田村可开发土地少,产业项目匮乏,这一直是困扰当地村民脱贫的难题。如何挖掘蒲田村产业潜能,戴浩洋绞尽了脑汁。为有效利用蒲田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优势,他积极联系农业、旅游发展企业对该村作了实地调研,明确要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为此,他积极推动村委会和河源市东源县顺农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蒲田村百果鲜摘园扶贫产业项目”,通过整合当地优质生态、人文风俗等资源,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有机农产品、手工竹制品、农家乐饭店、乡村客栈等旅游配套项目,有效撬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蒲田村的产业升级发展。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已返还村集体地租17.6万元,发放村内务工人员工资9.4万元,分红22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编辑:邓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