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他为我们留存了“那个美好的初生深圳”

条评论立即评论

他为我们留存了“那个美好的初生深圳”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挖罗湖山、建核电站、国贸大厦封顶、友谊商城开业、地王大厦动工……深圳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奠基、封顶、开业都牵动着一个人的心,他的镜头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太多的第一次:第一个春节花会、第一场商品展销会、第一次深圳书市、第一家合资酒店、第一条食街……这个人就是已故摄影艺术家何煌友。

挖罗湖山、建核电站、国贸大厦封顶、友谊商城开业、地王大厦动工……深圳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奠基、封顶、开业都牵动着一个人的心,他的镜头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太多的第一次:第一个春节花会、第一场商品展销会、第一次深圳书市、第一家合资酒店、第一条食街……这个人就是已故摄影艺术家何煌友。

何煌友,1938年生于深圳市(原宝安县)横岗西坑村,2013年逝世。在深圳摄影界,说起摄影学会会长何煌友,没有人不敬重。作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顾问、深圳摄影界的元老,何煌友与深圳摄影学会的关系可谓休戚与共。这位凹眼高颧骨的广东汉子是土生土长的老深圳人,当过铁道兵,在部队做过摄影,1970年回到老家宝安县(即现在的深圳),是县里唯一的一位摄影干事。1980年深圳成为特区,腾飞的时代给了他机遇,他以广东人特有的敏锐与实干,带领大家开创了深圳摄影的繁荣局面。


1979年,蛇口响起填海建港开山炮,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第一炮。何煌友/摄

在部队期间与摄影结缘

1955年,还是学生的何煌友在家乡报名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何煌友在部队期间因有一定文化专长,所以部队安排他从事文化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为部队放映电影和摄像,同时何煌友还利用个人写字和绘画的特长,帮助军队驻地周围单位做些文化宣传方面的服务工作,如写宣传标语和画黑板报。何煌友后来回忆道:“真正算是摄影应该从1963年开始,因为经过了三个月的培训之后,才有意识地去追求一些东西。这一时期,主要是拍部队生活,可惜的是,复员时作品全部留给了部队。”

1970年5月,在部队当了15年兵的何煌友在转业复员时,被分配到当时的宝安县文化馆工作。1970至1980年,何煌友是县里唯一的专职摄影干部,当时县里没有报纸、电视、电台,直观的图片宣传就靠他一人负责的宣传橱窗。

但历史的使命感和对摄影艺术的追求,让何煌友不断贴近生活,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记录当时社会实情的《大逃港》和揭露现实生活矛盾的《买菜难》等“三难”系列组照,及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深圳东部客家妹》等诸多具有生命气息的照片,为深圳的变化留下了全景式的图像。《中英街》《桥头喊话》《香港客返深》等照片则展示了当时深港人民鱼水之情的深刻关系。

深南路原貌。何煌友/摄

开拓性地成立深圳摄影学会

1980年7月12日,经市政府批准,何煌友发起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何煌友凭借开拓创新、勤劳实干的精神,带领深圳摄影学会白手起家,在深圳建起了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全国绝无仅有的一座摄影大厦。

作为深圳摄影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何煌友从学会成立以来,长年担任会长一职。何煌友组织、举办过各类型的活动,培训、讲座、创作、赛事、展览等是他一贯坚持的,推动摄影事业发展最有效的方法。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深圳摄影学会在何煌友的带领下越来越繁荣兴旺,500多名会员的庞大队伍和一大批业余摄影爱好者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摄影学会的组织工作在全国摄影界也是最出色的,他们频繁地组织各类活动,除了各类创作外还举办省、市及全国的各项摄影赛事,并且在1997年顺利承办了第24届国际摄联大会,为中国摄影事业及深圳摄影人赢取了极好的国际声誉。

东门原貌。何煌友/摄

用镜头定格深圳发展史

何煌友曾说:“经济特区腾飞的20年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岁月,也是我拍得最多、最投入、最痴迷的岁月。经济特区建设的日日夜夜,哪里奠基、哪里封顶、哪里签约、哪里投产……我就会奔赴到哪里。那震耳的鞭炮声和轰隆的机器声,就像无声的命令。”于是,深圳的每一个历史性瞬间,都能在他的镜头里找到记忆。

从改革开放开始,为了记录那激动人心的岁月,何煌友跑遍了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所有的工地和重要事件现场,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一个个重要的时刻,如标志着改革开放建设正式展开的《蛇口炮声》、深圳建成的第一座高楼《金城大厦封顶》及深港关系转变的《港督视察深圳水库》等。为了拍摄一张能反映“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的照片,何煌友在单位分房子时特意选择了顶楼,用了三年时间才捕捉到了那“一声春雷一座新城”,诞生了艺术与寓意俱佳的杰作《春雷》。

深圳河。何煌友/摄

在何煌友关于特区建设的照片中,有一部分精彩的航拍作品,如《深圳速度》《深南大道系列》等,非常直观地展现了特区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城市进程,在那个拍摄条件艰苦的年代显得十分珍贵。他说:“那时候别说是一年,就是一个月都有很多变化。我那时候拿着相机到处拍,要把这些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可我觉得,光在地上拍是不够的,如有可能最好能到天上去拍全景。”1983年到1988年间,经过努力他三次登上飞机,对深圳进行航拍,为了不浪费时间,他每次上机都要特别带一个专门上胶卷的助手,两个相机轮换着拍,这才有了今天对深圳早期全景式的历史记录“留下了那个美好的初生深圳”。

多年来,何煌友的镜头始终聚焦深圳的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点滴变化,对老宝安县到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这些不仅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史,也是深圳市民特别是老宝安县人对这座城市追忆的“纪录片”。在他的镜头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已经消失的深圳景象,比如东门骑楼、民兵边防、大逃港、过境耕作等等,这些都是一代深圳人的记忆。

正是因为何煌友的执着和实干精神,才让深圳以及改革开放的变革历程得以在图像上被生动地记录下来,为后人学习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感受深圳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晶报记者 段凤英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