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社会需要更多“守”艺人

条评论立即评论

社会需要更多“守”艺人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第十五届文博会上,被创意激活的传统文化成为一大看点,一大批设计师、手艺人、工程师用创意和科技,为“旧时尚”注入“新元素”。​

第十五届文博会上,被创意激活的传统文化成为一大看点,一大批设计师、手艺人、工程师用创意和科技,为“旧时尚”注入“新元素”。

比如,潮俗皮影戏是大鹏非遗的代表项目之一,其创作团队打破了传统皮影的固定情节叙述方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交互故事情景,提高了用户的沉浸感,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体验。

这样的场景再次告诉我们,传承非遗,不能让它成为橱窗里的摆设,而应让它更多地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接。非遗来源于生活,今天,也必须更多地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并非没有兴趣,然而长期以来,非遗往往以被保护的姿态出现,与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因而吸引力不够。

也就是说,只有让非遗“活”起来,它才能火起来,甚至重新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不过,在这件事上,我更关注的还是非遗的核心,即非遗传承人本身。本届文博会上,看到吴汉涌摆出的来自道光年间、规格不一的四盒木活字字模,相信人们都会油然而生几分温情和敬意——吴汉涌是湖南浏阳“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能熟练掌握反字直刻技艺的传承人。他从18岁开始入行,至今已历30年。吴汉涌最担心的是这项技艺的未来。“市场很小众,而且现在年轻人很难去静心学这门技术了,这样下去这门手艺就会失传。”

媒体报道说他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守护这项工艺的人。我觉得“守”艺人这个词颇为精妙,是的,在这个不断向前看的世界上,他们守护着一份属于历史的记忆与荣光,孤独中透着一种坚韧。非遗当然需要在创新中传承,但首先需要有人守护住那种穿越时间的古老技艺,守住源头与根。

我想这也恰恰是文博会的一种价值所在,它让众多风雨飘摇的非遗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让如何守护“守”艺人的话题与讨论得到了放大。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