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不能只满足于对假期的习惯性吐槽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不能只满足于对假期的习惯性吐槽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小长假,只要是叫得出名字的景点几乎都湮没在人海里。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凌晨四点叫网约车还排在几百号开外,一些网红餐厅排位排到了几千号……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小长假,只要是叫得出名字的景点几乎都湮没在人海里。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凌晨四点叫网约车还排在几百号开外,一些网红餐厅排位排到了几千号……截止到5月4日,深圳节日期间市属各公园共计接待游客逾225万人次。其中深圳湾公园人流量最大,四天人流量高达109万人次,5月1日当天更是达到33万人次。

难得的四天假期,没想到却让不少人收获更多的疲惫不堪。路上堵,景区挤,餐厅等不到位,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待在家里又心有不甘。这种疲惫对应的是公众对休闲的渴求,但“有假期”与休闲权利得以充分满足之间仍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休闲”,于光远先生在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一书中这样解释:“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或那种的休闲方式。”自古以来,休闲都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休闲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可以使我们保持内心的安宁,休闲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更是在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休闲既是劳动所得,也是一种人生条件,休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补充、矫正与平衡力量,是现代生活的清毒剂。但从疲惫的假期中,从拥挤的人海中,我们很难窥见休闲的这些原初本意。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假期和休闲是有名无实的。

近些年来,与假期和休闲有关的新闻还有不少。比如“青岛天价虾”事件,比如“雪乡宰客”事件,等等。前不久,有关“996”工作制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人休闲权利意识的觉醒,但依然存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问题。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到,“一个人生气蓬勃的时候决不问为什么生活,只是为生活而生活——为了生活是桩美妙的事而生活。”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来不及体味或者干脆匆匆略过生活,又或者,在生存和工作的重压之下,生活成为一个奢侈的关键词,与生活有关的假期和休闲则成为一种仅具象征意义的工具。

法国大学里有门课程叫“法国度假史”,专门讲这个国家度假和休闲的来龙去脉,法国人也是出了名的闲适,有大把的时间去品味生活。法国劳动法规定,下班后,公司给员工发邮件都是违法的。这种休闲文化背后,是对休闲权利的认知与呵护。

“五一”假期结束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吐槽,而应站在满足公民休闲权利的高度来审视一些看似离散、枝节的问题,并拿出更系统、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让假期实现假期的“初心”。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