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文化>头条新闻>

首届深圳“非遗周”集中展示非遗魅力与保护成果

首届深圳“非遗周”集中展示非遗魅力与保护成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0月18日至24日,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简称“非遗周”)在全市各区举行,这是深圳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全面集中展示活动。



10月18日至24日,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简称“非遗周”)在全市各区举行,这是深圳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全面集中展示活动。在这一周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演艺、论坛、比赛等活动,将集中宣传和展示深圳近年来非遗保护成果,展示深圳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提高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深圳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形成了兼容开放富有层次的显著特色。自2008年以来,深圳先后公布了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4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8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153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

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每逢节庆,深圳沙头角一带的渔民们便扎制出形态各异的鱼灯,在锣、鼓、钹和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举着鱼灯翩翩起舞,象征了渔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鱼灯舞这一延续了300多年的传统习俗已经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看到,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并极具价值。在民间舞蹈方面,鱼灯舞与龙岗区南澳的水上迎亲舞和舞龙、舞狮、舞麒麟等交相辉映。

在民间歌谣方面,深圳同时具备岭南文化的三大品种——客家山歌、广府粤曲、潮州音乐,其中的哭嫁歌、哭丧歌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民间工艺方面,深圳有一批身怀绝技的艺人,他们的民间剪纸、内画、草编、蛋雕、面塑、豆塑等,令人啧啧称奇,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特别是客家凉帽,受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

在民间方言方面,深圳大鹏所城内的“大鹏军语”,是一种距今600多年的濒危语种,被专家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流变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同时,深圳还存在着客家话、广府话、南头话等诸多方言。

本土非遗项目与优秀外来项目相得益彰

深圳虽为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但是自古就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内地移民和海外交通的要地,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以及特色鲜明的民间传说、工艺、歌舞、节庆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让深圳人民引以为豪。

近年来,深圳市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方面深入开展普查、研究工作,不断地深入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资源,逐步整理编辑我市本土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出版了一批非遗书籍及图册。一方面制定了相关规范性文件,订立了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促进保护和传承的规范化,逐渐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容开放富有层次的特点,本土非遗项目与优秀外来项目相得益彰。

在深圳,本土非遗项目十分丰富:沙头角吴氏客家人的天后宝诞祭奠,以及万丰广府粤曲、粤剧,石岩客家山歌,沙头角沙栏吓吴氏鱼灯舞,南澳渔民娶亲舞、盐田的疍家人婚俗等等,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精彩纷呈。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优秀的外来非遗项目在深圳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比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乐郭氏正骨法”,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还有源于陕西的田氏剪纸、源自潮汕的皮影戏等。据统计,目前深圳市认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异地非遗项目占比达到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

在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这里的各类非遗活动非常丰富,走近市民,深入人心。比如“欢乐闹元宵”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沙头角鱼灯节”、“麒麟文化节”、“三月三庙会”等本土民俗活动每年都火热开展。

这里非遗的传承传播工作开展有序,成效明显。深圳持续加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及相关培训力度,目前每年资金支持已增加至400多万元,用于扶持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每年都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传承培训等。

这里建起一个个非遗保护基地,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2016年,塘朗小学被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客家山歌传播基地”,成为首家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的学校;福永醒狮舞、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也被列入第一批省级传承基地。截至2017年,全市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共1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馆)7家。

在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仅2017年,深圳组织参与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先后在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新西兰等国成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承担了大量工作。一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特色的项目,如广东粤剧、醒狮、剪纸,和深圳比较发达的如杂技、魔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交流时深受国际社会欢迎和好评,为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