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金融>金融生活>

“微信轻松借8万”?这些金融广告可能“有毒”

“微信轻松借8万”?这些金融广告可能“有毒”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记者近日搜索了包括多个大型网络(站)的电脑PC端口和手机应用APP端,发现各类网络贷款、投资理财互联网金融广告泛滥,通过五花八门的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上钩”。

“根据您的个人征信记录,XXX公司为您提供最高100万的授信额度,门槛低,手续简单,三分钟到账……”市民李先生近期多次收到深圳一家贷款公司的营销短信。记者了解到,这类以虚假、夸大的广告内容刺激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消费,易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产生大量纠纷的源头。而以低门槛、高收益率引诱误导消费者“投资理财”类互联网金融广告,则可能涉及非法集资。业内人士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的金融广告,“心痒”的同时要多留个“心眼”,冷静分析守住“钱袋子”,小心那些“有毒”的金融广告。

互联网金融广告泛滥

记者近日搜索了包括多个大型网络(站)的电脑PC端口和手机应用APP端,发现各类网络贷款、投资理财互联网金融广告泛滥,通过五花八门的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上钩”。

总结来看,一是夸大宣传。为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客户眼球,锁定客户关注度,广告围绕“资金借贷”、“网络理财”等关键要素,如利率、额度、审核条件等进行宣传包装,文案普遍采用低俗、夸张醒目的语句。资金借贷类广告,着重渲染“门槛低、手续简单、放款额度高”。比如,“征信不好也能申请”、“刚来就给80000额度、逾期2次还能借”,“微信轻松借8万”、“10人借款10人通过”、“微信号就能借钱”、“凭身份证秒下款(用手机号就能借)”、“几乎没人被拒”。投资理财类广告,着重渲染高收益率、无风险,对未来效果、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19%”“30倍活期存款收益”“存1万每月收益113元”“本息有保障” “不限用途、向大学生贷款”。

二是广告推送方式隐蔽,消费者易于“上钩”。当前,通过付费互联网平台推送金融广告的主要场所为新闻客户端、其次为搜索引擎。这与目前民众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和进行信息检索的上网行为习惯密不可分。上述两类广告紧密结合网民的上网行为特征,与新闻信息或检索信息一同展现,使消费者难以察觉、分辨其广告行为。更有甚者,消费者利用手机支付软件支付完成后直接跳转至金融广告页面。

深圳多部门严查虚假违法广告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金融广告市场粗放发展,含有虚假、误导内容的广告频繁出现,一些非法集资、不良网络借贷等违法活动也假借正规金融产品名义开展广告宣传,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给群众造成了大量损失,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深圳人行、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深圳市广告监管联席会议,近期的工作重点将紧紧围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严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净化广告市场环境。

三招守住你的“钱袋子”

如何防止被骗?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需要三招守住你的“钱袋子”:一是要学习广泛的金融知识。上述非法金融广告类型要熟记。二是要多思考,提高警惕,避免盲目、冲动地进行金融交易。对高收益的诱惑要有清醒认识,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对于网络借贷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想一想是否有能力偿还高利息,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影响。三是要慎行。谨慎使用金融工具,不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和网站中;银行网银密码和网站社交账号密码要分开,防止银行卡被盗刷;不轻易转账。此外,很重要的是,要学会辨别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方的金融资质。

深圳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屹认为,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以投资理财名义吸收存款,发放信用贷款的,可能涉及非法集资。因此,消费者在百度上搜索投资理财、网络贷款平台,应仔细辨别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方的资质,切莫轻信夸大金融广告宣传,进入非法金融平台投资、借贷,以免损失巨大。

[责任编辑:汤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