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深圳治水累计投入上千亿,计划2025年建成千里碧道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治水累计投入上千亿,计划2025年建成千里碧道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虽然降水丰富,但深圳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是全国7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产污强度高,水污染问题成为深圳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虽然降水丰富,但深圳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是全国7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产污强度高,水污染问题成为深圳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日前,深圳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在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讲座。张礼卫表示,深圳将对标国际国内最好最高最优,全力抓好水污染治理工作,让每一条河流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159个黑臭水体得到治理,仍面临“四大挑战”

深圳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是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的。大量历史遗留建筑缺乏配套的排水设施,排水能力与超大型城市负荷不匹配,管网缺口达5938公里。可以说,水污染问题是当前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面对高密度开发的重污染负荷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2015年底,深圳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2016以来,累计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1093亿元,建成污水管网6207公里,对12665个小区、城中村完成正本清源改造。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得到治理,1217个小微黑臭水体完成整治。

深圳河湾流域治理后,吸引了大批珍稀鸟类以及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成为“海上看深圳”、“过年观鸟”的亮丽风景线。不到4年,深圳基本补齐了40年来超常规发展累积的水环境基础设施欠账,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但水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深圳仍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城中村雨污分流难度大。部分城中村巷道狭窄、地下管线密布,缺乏施工作业空间。

二是老旧管网排查修复改造难度大。雨污混接错接、破损堵塞、管径标高不匹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管网效益发挥。

三是暗涵数量多、整治难度大。据初步统计,深圳的暗涵总长超过300公里。其内部空间狭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施工作业有较大安全隐患。

四是涉水污染源管控难度大。餐厅、洗车、汽修、农贸市场等“三产”私接乱改、乱排污等问题突出。

“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

对此,张礼卫表示“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为了实现河流长制久清,深圳将坚定不移推行雨污分流路线,全力消除覆盖盲区。“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城中村,只要是当前未动工的,将抓紧开展正本清源改造。”

同时,污水处理将实现与城市景观的深度融合。深圳将逐步打造现代化、公园式的水质净化厂,集功能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地下的污水处理设施隐蔽安全,地上的街心公园可以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些污水处理设施的再生水可以用于恢复河流生态基流。深圳的河流大多为雨源型河流,河道短小,生态基流不足。通过制定补水方案,将实现五大干流一级支流常态化生态补水全覆盖。

此外,老旧管网情况错综复杂、安全隐患多的情况将得到改善。深圳将推动专业排水公司全面接收建筑小区内部排水管渠,完善运行管理质量标准,强化专业化运维监管。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构建智慧排水管理体系,实现排水精细化管理。河湖长考核问责机制也将逐步完善。今后将建立起“厂、网、河、站、池、泥、源”全流域、全要素、一体化管控机制,并通过河湖长制立法,使河湖长制工作从有章可循变为有法可依。同时,深圳会加强与香港、东莞、惠州等地在跨界河湾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强化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构建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管理体系。

以治水为先导,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水城相融,还水于民是深圳努力的方向。

目前,深圳制定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到2020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完成40公里碧道试点建设,打造一批“一区一示范”美丽河流典范。

到2022年,河流水质稳定达V类及以上,建成500公里碧道。

到2025年,水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1000公里碧道,成为高密度特大型的城市水环境治理典范。

南方日报记者张玮朱洪波

见习记者姚淑慧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