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援疆教师韩世国的“喀什情”

条评论立即评论

援疆教师韩世国的“喀什情”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

多年来,深圳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涌现出了大批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是人们学习的楷模,也是城市精神的脊梁。本报今起开设专栏,对近年来深圳出现的一批文明市民、道德模范进行报道,通过他们的感人故事,展示深圳道德模范的风采和城市的文明风貌。敬请垂注。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前不久,喀什第十八小学一年级1班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件来自深圳的特殊礼物——每人一套深圳校服。捧着这套校服,孩子们雀跃了起来。

“喀什的孩子们穿上这套深圳校服,就像把深圳人的关心和温暖穿在了身上,一下子拉近了两地的距离。”园岭外国语小学校长韩世国告诉记者。一家三口、两度援疆,回到深圳后,依然心系喀什,韩世国家庭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教育援疆的深圳故事。

一家三口共赴喀什支教

韩世国和妻子都是教师。2011年年底,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到新疆支教的老师。商量之后,夫妻俩一起递交了援疆申请。结果,两人同时被选为深圳市第四批援疆教师。

高兴之余,他们开始为难:整整一年时间,爸爸妈妈去新疆支教,4岁多的女儿怎么办?经过反复考虑,他们最终决定:带着女儿,一起去新疆。

一开始并不顺利。八点多钟,天色暗沉。女儿说:天还没亮怎么就要上幼儿园啊?十多天过去了,女儿在夜里醒来,说想家了,想深圳了,说着就哭了。他们只好慢慢哄她。后来,女儿慢慢有了玩耍的小伙伴,有了维吾尔族的好朋友,才适应了下来。

而在课堂上,韩世国也发现了许多不适应之处:“一堂语文课,老师只教3个生字,讲完了拼音讲笔画,然后就让学生反复念,反复背。”他们的课堂需要改变。

韩世国用自己的丰富教育经验在学校组建汉语、数学校本研修团队,尝试解决他们课堂中的每个“小问题”,让维吾尔族教师慢慢地接纳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部分老师也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在此基础上,他们鼓励并指导维吾尔族教师在全市开展公开课教学。全新的课程理念、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听课的老师耳目一新,称这是“具有深圳元素的课堂”。越来越多的老师主动将新课程理念、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为原先的课堂带来了众多鲜活变化。

“最小的援疆干部”助力阅读推广

在学校,韩世国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第十八小学的孩子们好像不爱阅读。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他了解到,图书馆里中文图书虽然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大篇幅的文字图书。这种读物,对于维吾尔族孩子们来说非常“难啃”。

韩世国想到了女儿经常看的绘本图书。他想:绘本图书可能会对维吾尔族孩子学汉语有帮助。为了让维吾尔族老师尽快了解绘本图书,他们组织了一次绘本教学专题讲座。在这次讲座中,他特地让女儿来到现场,完整地读完一本绘本图书《花婆婆》。一个四岁多的孩子能够流利地读完一整本书,让维吾尔族老师非常吃惊,也看到绘本图书的“魔力”。

绘本阅读很快在学校推广,韩世国全家则收集各种绘本电子图书,整理出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电子教材,又自费为十八小添置了一些绘本图书。渐渐地,来学校图书馆看书的学生多了起来。文字简洁、图画精美的绘本图书让维吾尔族的孩子也爱上了汉语阅读。后来,绘本阅读课成了喀什十八小同学们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他的女儿作为绘本阅读小小推广人,也被大家开玩笑称为“最小的援疆干部”。

相隔千里依然情系天山

2013年年初,韩世国夫妇的援疆工作结束。回深圳后,他们却总想着教过的新疆学生,放不下刚刚开始的支教事业。两人不约而同想到:再次申请援疆。于是,2013年2月,一家三口再一次来到了新疆喀什。

第二次援疆结束回到深圳,韩世国依然保持着与喀什师生们的联系,不断推动两地的教育交流。他们和其他支教教师一起联系深圳公益组织在喀什十八小组建维吾尔族童声合唱团,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组建塔吉克族童声合唱团,安排孩子们到深圳、香港演出;组织喀什的孩子到深圳参加夏令营;购置每年的“年度十大童书”带给喀什当地的孩子们等等。2014年5月,他们一家为喀什十八小捐赠5万元设立双语教学奖励基金,奖励在双语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

在深圳绿洲小学担任校长期间,韩世国也大力促成学校与喀什学校的教育帮扶。5月中旬,绿洲小学的教师代表团来到喀什送教,除了给孩子们带来了47套深圳校服之外,四名老师还将深圳精彩的课堂带到了喀什。在喀什十八小、荒地乡小学和第三小学,老师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例,并与当地老师们分享教学设计和实施,大受欢迎,每堂课上教室里都坐得满满当当。喀什教研室的李琳老师说:“深圳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设计经验,这种面对面的学习机会让与会老师们看到了教学的希望和曙光。”

近年来,韩世国陆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先进代表等荣誉。他认为,这些荣誉背后,更应关注的是祖国的援疆支教事业。“援疆支教,成就的是学生,托起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虽然我们只是一个深圳家庭的援疆故事,但折射的是祖国的援疆大业,反映的是我们华夏56个民族共同奔赴小康的千秋伟业。”

[责任编辑:吴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