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深圳人才故事】李红:学术之路始于“好奇”

【深圳人才故事】李红:学术之路始于“好奇”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多年来,他致力于归纳推理、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认知发展、复杂认知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是为奖励对国家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而设,获此殊荣这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可,也让我们的工作和专业能被更多人了解。”被评为2014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后,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院长李红不忘初心,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勤恳耕耘。多年来,他致力于归纳推理、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认知发展、复杂认知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李红教授近照受访者供图  

 

学术之路始于“好奇”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心理学研究之路的?

李红:在我读大学时,老师授课谈到,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在看待相同事物时,往往有着不同看法。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开始了对人类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思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广泛阅读资料、耐心钻研文献,提出了人类智能的认知结构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结构不等同于知识结构,人类智能是由认知结构水平决定的,而认知结构包含认知器、认知策略、知识经验库、认知风格、元认知五个部分。

还有一件事对我踏上心理学研究道路具有深远影响。1987年《心理学探新》杂志发表了我的第一篇论文《论心理学与人的本质观》。我认为,人类的本质特征在于只有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心理学专家潘菽关于“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只有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智能”这一观点的批判,但这篇文章却得到了潘先生的赞赏。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红:我们从认知过程、心理发展、认知神经活动等多个角度对人类的归纳推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40余篇研究报告,提出人类归纳推理需要经过“特征比较—特征整合—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得到结论”五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并发表了人类归纳推理的五阶段模型理论;通过系列实验,证明儿童归纳推理既依赖于特征整合的归纳过程,也依赖于概念的归纳过程,创造性地提出儿童归纳推理的“双过程理论模型”,这与国际上要么强调特征整合,要么强调概念演绎的归纳推理理论有着重要区别;还通过实验建立了类别归纳的神经机制模型。

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面,与Zelazo,Kang Lee等国际儿童心理学家合作,建立“中—加联合儿童心理研究中心”,深入研究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儿童在执行功能方面优于西方儿童,在心理理论方面落后于西方儿童,而西方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保持平行发展。另一研究发现,巨大地震灾害的经历使年长儿童懂得分享,但使年幼儿童变得自私,该研究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

在情绪研究方面,我们发现,人类对不同强度的负性刺激很敏感,且出现显著性别差异。较于男性,女性对负性情绪刺激更加敏感,这使女性容易出现情绪障碍;青春期导致女性对负性刺激更加敏感,而对正性刺激不敏感,这同样使女性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因此我们认为,对负性情绪过度敏感是情绪障碍的重要认知基础。

借助前沿技术破解心理学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是典型的前沿交叉学科,既具有典型的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性质。这一点在您的研究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科交叉趋势愈演愈烈。心理学与脑科学、类脑科学结合的研究正前所未有地解读着人类心理奥秘。学会运用交叉学科思维,借助时代前沿技术来解决心理学问题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研究主要围绕感知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创造、情绪与认知等脑机制展开,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展宏观(脑成像为主要研究手段)和微观层次(电生理为主要研究手段)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阐明人类心理活动的脑基础。过去三年来,我参与了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我们还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建设深圳大学儿童发展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期继续致力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以及老年学习与脑可塑性研究,关注正常和障碍儿童认知能力与脑功能的关系。今年“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旨在推动关于情绪与注意、记忆、决策等的相互作用,以及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疾病的脑机制研究。

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并重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交叉学科,心理学在文献阅读方面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李红:阅读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把握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动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研究中的阅读要讲究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哲学、史学甚至文学,都要有所涉猎,因为广泛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及其社会的本质。“精”和“专业性”同样重要,即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定向阅读该研究领域的专业文献,这方面要注意新、权威以及批判性思维。

所谓新,指的是最新发表的文献,像每天看新闻了解社会一样,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所在领域的最新动态。所谓权威,主要是指阅读重要刊物上发表的原创性文章和该领域知名专家发表的重要综述文章,原创性文章可以确保我们了解最新成果的来龙去脉,而重要综述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经过权威人士解读和遴选的重要科学成就,避免鱼龙混杂、轻重不分。阅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即学会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做研究、做学问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年轻学人分享?

李红:毫无疑问,做学问、做好学问,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对心理学而言,“应用心理学”的广泛开展,因为其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严重冲击到基础研究学者安心做研究的决心和积极性。对于年轻学者而言,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应该并重发展。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可以不断更新学科知识体系,是应用研究参考的理论依据源泉,因此在不放弃基础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接触社会,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发挥良好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