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精准发力变“输血”为“造血”

条评论立即评论

精准发力变“输血”为“造血”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自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入藏以来,将产业援藏作为助力当地发展的长效之策、固本之策,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变“输血”为“造血”。

自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入藏以来,将产业援藏作为助力当地发展的长效之策、固本之策,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变“输血”为“造血”,积极培育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当地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随着产业的完备和飞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察隅必将实现腾飞。

猕猴桃产业带动全村脱贫

9月,在位于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种植大户郑天成看着足足有70多颗果实挂在树枝头的猕猴桃树,开心地笑了。郑天成告诉晶报记者,自己从四川引种优秀猕猴桃品种,一棵树的收成就可达700元,每亩地可收入3万元。晶报记者了解到,让昔日荒地变成今日“聚宝盆”,得益于深圳第八批援藏组力推的产业援藏新举措。

由于受自然、地理、观念以及生态产业规划和边境地区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地的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调研发现,下察隅镇海拔较低,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适合猕猴桃种植,而且当地地处边远,水果供应缺乏,市场需求量大。经协调,光明办事处筹集资金150万元,扶持打造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

晶报记者了解到,夏尼村的众多村民也是深圳产业援藏的受益者。目前,村民们受雇在猕猴桃种植基地工作,每个月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不仅如此,有了郑天成的示范作用和技术支持,现在更多村民开始在自家地里种植猕猴桃了,村民们脱贫奔康的步伐也加快了。

援藏注重培育“造血”功能

在察隅农场的塑料大棚内,一片长势喜人的铁皮石斛引起了晶报记者注意。针对察隅农场种植模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深圳援藏工作组充分发挥深圳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引入高产高效益农业优良品种,培育造血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农场援藏工作组组织专家及咨询顾问团队结合西藏高原独特气候,经过反复筛选试验,最终选用深圳农科集团育种专利“雁吹雪3号”铁皮石斛为种植品种。铁皮石斛具有药用价值高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典型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该项目由深圳市农科集团支持150万元,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市场包销等形式,引入新的管理方法。

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农场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家铭告诉晶报记者,该项目在这里种植面积为5亩地,合作期限三年,预期每年将给农场带来30万-50万元的经济效益。深圳产业援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注重为当地培育核心、长远竞争力,成效显著。以察隅农场为例,在深圳援藏工作组的带领下,2017年农场生产总值达2592万元,比2015年增长116%;当年集体收入达200万元,比2015年增长67%;职工人均收入5.2万元,比2015年增长36%。

扶持汽修厂间接带动旅游业

察隅县地处新滇藏通道线上,自然风光壮丽、民族风情独特,吸引着众多自驾游客慕名前来。随着他们的到来,除了带旺察隅的旅游发展,也给当地汽修店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但大部分汽修店建在县城入口处,‘小散乱污’,不仅影响了县城容貌,产业规模发展更是受到了影响。”援藏干部、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赖慧科说。

为带动当地汽车修理产业走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营造优美、舒适、干净的城镇环境,工作组决定投入1980万元,将察隅县的街边汽修点统一规划到一定的区域,打造汽修“一站式服务”聚集区。今年3月,察隅汽车维修培训基地动工建设。该基地位于察隅县县城通往下察隅镇方向,紧邻省道201南侧,将新建两栋两层、9.75米高的钢框架结构厂房,规划有22家汽修商铺,分区设置小车机修区和大车机修区。赖慧科介绍,汽修基地投入使用后,将提供约80个精准帮扶就业岗位,主要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群,通过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


[责任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