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治理多年仍黑臭 茅洲河如何现清流?

条评论立即评论

治理多年仍黑臭 茅洲河如何现清流?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水兴则城市兴。作为一座滨海型城市,深圳境内河流星罗棋布。然而,30余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深圳奇迹”,也同样在生态环境上留下诸多遗憾,其中,又以水污染为重。

水兴则城市兴。作为一座滨海型城市,深圳境内河流星罗棋布。

然而,30余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深圳奇迹”,也同样在生态环境上留下诸多遗憾,其中,又以水污染为重。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近5年来,深圳对于治水的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水污染治理投资共计42.5亿元,而2017年,治水提质项目计划投资190亿元。

深圳水污染治理近况如何?治理方略发生着怎样的变迁?近日,南方日报推出“走读河流”系列报道,记者亲身走访了深圳多条重点河流,并广泛集纳行政主管部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水污染治理专家等洞见,以期为深圳水务治理“把脉问诊”,竭尽绵薄。首期报道聚焦茅洲河治理,敬请垂注。

深圳境内310条大小河流中,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茅洲河更是在全省排位靠前。在深圳的36条、45段、共203公里的黑臭水体中,宝安区占了10条、11段,共69公里,数量占全市28%,长度占全市34%。

作为深圳的第一大河流,茅洲河干流河长31公里,流域总面积约388平方公里,下游段12公里为深圳市与东莞市的界河。目前,茅洲河流域共有黑臭水体30条,建成区黑臭水体共9条,按照省里有关进度要求,茅洲河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达到Ⅴ类水质。

茅洲河治理工程之一——沙井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补水工程管道铺设。

然而,在走访当中,即将迎接“年底大考”的茅洲河支流——沙井河,从桥上看下去,水体依旧呈黑色,水面漂浮着油层,一阵风吹过,可以明显闻到水体散发出来的臭味。在不远处开阔的水面上,一大片白色的泡沫状物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追其源头,却发现这并不是偷排的污水,而是经过处理之后排出的清水。

随着河道边的截污管道逐步推进、补水管道相继接通、污泥处理即将开展,中电建项目的负责人自信地说:“今年年底,沙井河达到‘基本不黑不臭’是没问题的。”

在茅洲河宝安段,一面是依旧黑臭的水体,一面是铁腕的整治;一边是期盼成效的市民,一边是信誓旦旦的承诺。那么,到底治理措施破解了哪些痛点?何时茅洲河的治理才能见到明显成效?

问题:水质长期污染治理遇多重阻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茅洲河的污染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20余年前,茅洲河水还是一片清澈,花香鸟语、蛙鸣鱼跃,两岸鱼塘相连,稻田飘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宝安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扩张伴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同时,电镀厂、五金厂、塑胶厂、养鸡场、养猪场等众多企业逐渐集聚。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垃圾收集系统不够完善,导致垃圾随意堆放,由此产生的面源污染加剧着水体恶化程度。污染来势汹汹,茅洲河的干流和支流无一幸免,河水渐渐变黑,水面油层逐渐变厚。

河流类型和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治污建设,更是雪上加霜。从自然条件上看,宝安的河流大多属雨源型河流,地表径流小,无上游水源补充,容量主要靠雨水增加,对污染物的冲刷能力不足;河流槽蓄短、窄、浅、陡,雨洪利用率极低,流至下游的污水常常被潮水“顶回”河道。而宝安河流治理的节奏和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与河流的污染速度不成正比。宝安区河流治水起步晚,直到2008年才建成投入第一座污水厂。到2015年,已建4座污水厂仍远远不能满足宝安区的污水处理需求。2016年9月24日,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项目——沙井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将于2018年6月完成环保验收,未来将主要解决宝安区沙井街道及松岗街道南部区域69平方公里污水出路问题。

除此之外,塘下涌等地处深莞交界的界河、界涌,也曾面临两地协商共治的漫长过程。据悉,2012年9月,深圳、东莞两市开始研究合作治理。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由深莞双方合资在塘下涌口建闸站;二是由深莞两方各自加固两岸堤防。经双方协商,最终确定后者。但此后近3年,这项工作陷入停顿。

经历了多年整治之后,2015年,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茅洲河干流的5个监测断面均为劣Ⅴ类,其中,氨氮和总磷超标最严重。根据省环保厅公布的广东省2017年第一季度重点河流水质状况,在广东22条重点整治河流之中,2017年第一季度水质污染最严重的仍是茅洲河。

在此前的治理当中,污水管网的铺设和截污工程的建造已经逐步推进。以水质净化厂为中心,茅洲河流域内管网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沙井水质净化厂管网系统、松岗水质净化厂管网系统、光明水质净化厂管网系统以及公明水质净化厂管网系统4套系统。由此确定了这4座水质净化厂的收集范围。但实施范围内虽已建立污水管网系统,形成污水干管网络,但局部支管网尚不完善,且采用河道与管网取水联合的方式,导致污水收集率较低,雨季水质净化厂超负荷运行,难以满足地区发展需要。

举措:“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

为打好治水翻身仗,宝安区自2012年开始便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启动河流治理大会战工作,2015年又全面启动治水治涝大会战。2015年8月以来,宝安按照“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思路,采取“央企+地方”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流域治水模式,对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进行综合整治。

在沙井污水处理厂再生补水工程管道的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着。在200米的管道施工中,施工组共安排了4台设备,并布置10名左右的管理人员。现场负责人表示:“正常情况下,这种长度的管道铺设,只需要一台设备。”据悉,沙井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补水工程管道长17公里。去年11月份开工,预计今年9月底完工,11月底通水,补水点包括新桥河中游、上寮河、沙井河、排涝河等,日补水量约50万吨。

目前,沙井河段的补水管道已经基本铺设完成,站在河岸能看到即将连接到河道的出水口。虽然沙井河直观上依然黑臭,但相关责任人表示,截污补水的管道铺设完成后,通过清淤、截污、补水联动整治,沙井河将在今年年底实现基本不黑不臭,顺利通过“年底大考”。

底泥是造成水体“变黑”的重要原因,清淤成了治水提质的重要工程。在1号底泥处理厂,昔日长满杂草、堆满垃圾的泥泞地,如今已经变成了规范整齐、植物茂盛的“花园式”工厂。同时,作为深圳市第一家专业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厂,1号底泥厂将承担后续茅洲河干支流底泥处理任务。

用河底淤泥烧制的透水砖,渗水能力极强,实现了废物再利用。

在1号底泥处理厂中,伴随着茅洲河干流的是一条长约200米的样板示范段,示范段的路面由中电建创新研发的“透水砖”铺就,红色的路面与绿色的植被交相辉映,颜色艳丽。在实验中,工作人员将一瓶水倒在“透水砖”上,在水接触到砖面的时候,砖体瞬间将水吸收,砖面恢复干爽。据介绍,“透水砖”能实现雨水径流回收,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为海绵城市建设服务。

令人称奇的是,有着多种功能的“透水砖”,正是由茅洲河污染的底泥制造而成的。与传统的倾倒式处理底泥不同,底泥场真正将污染的底泥进行了资源化处理,既环保又高效,真正将污泥“变废为宝”,彻底解决了底泥处理的难题。作为全国首个工业化大规模处理底泥的工厂,通过机械化流程,1号底泥厂将“底泥变砖”的一个循环只需三四个小时。除了茅洲河中捞出的垃圾外,河中的沙子、污染的底泥,都将能够进行资源化利用。

建议:治理措施需远近结合实行最严格执法尺度

作为深圳市水务局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董文艺认为,宝安区治水建设总体而言积极有效,环水局主导的总体方案坚持全流域治理和标本兼治两个核心原则,契合宝安区的治水形势。通过治理措施的远近结合,化被动为主动,现在,宝安区的做法在福永河、西乡河等几条河道上已经初见成效。

就目前的治理情况及进展,董文艺总结道,一是集中力量,优先整治排污口,建设分散式应急处理设施,将污水净化后排河;二是在河道内,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如曝气充氧、生物处理等,多角度促进河道水质和底泥的改善。尽管一部分临时措施相对于常规污水处理厂而言,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比较高,但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做赢得了时间,让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保质保量地建设永久性的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同时,正因为临时措施代价高等原因,宝安区一方面通过技术优化,尽量控制临时措施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加快永久设施的建设进度,希冀早日投产。

在省政协委员、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陈铣成看来,茅洲河“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他表示,此前曾参与过多次河流走访,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看法。茅洲河流域支撑着2000多亿元的GDP,说明污染压力特别大;但人均GDP却同深圳平均水平相差40%,说明产业比较低端。另一方面,90%是生活污水,10%是工业污水,说明工业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聚集。陈铣成认为,下一步应该加快制定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与计划。

陈铣成认为,治理茅洲河应当把治理污染与流域发展做均衡全面的考虑。茅洲河治理不应单从河流治理上考虑,在资金投入之外,更要在经济增长、社会组织方式、城市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入手。

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认为,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千头万绪,有“小散乱污”的企业和餐馆排污问题,有污水管网设施不足、维护不当的问题,有污水实际处理量偏低的问题,有水源保护区和河道范围内违建造成的污染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牵涉到巨大的利益关系,所以,治污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在所有的关键环节上一齐发力,攻坚克难,确保治污工程经得起群众监督和历史检验,绝不能让同样的工程过几年再来一轮,绝不能让水污染治理年年“上头条”。

“茅洲河,是深圳治污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李毅表示,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督察意见中,茅洲河的名字多次提及:茅洲河等流域污染治理箱涵截污效果不佳,污水管网缺口大,茅洲河治理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不够。在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茅洲河被列入须重点整治的“严重污染河流”,茅洲河成为深圳治污面临的一块最硬的“骨头”。李毅认为,政府部门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执法尺度,对违法行为实行顶格惩处,绝不能让茅洲河成为深圳抹不掉的污点。

处理后的污水重新注入河床。

对话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明:

水污染靠治更靠管

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宝安区突破传统治水思路,创新采取全流域EPC治理模式,将茅洲河流域46个子项目整体打包作为一个工程包进行EPC招标,借助大型央企技术、人才、经验、设备等优势,实现“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着力解决整治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多、审批链条长等问题。2016年2月3日,宝安区与中国电建集团举行项目签约仪式,拉开了茅洲河治理大会战的序幕,项目总投资152亿元,涉及河流治理、污水管网等六大类工程47个子项目。针对茅洲河治理,南方日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明。

底泥治理如同“去腐生肌”

目前,底泥厂已经处理污染底泥12万立方米,预计今年还将处理40万立方米。除了河道内的污泥,河道两岸潮间带的底泥也是中电建的重要目标。陶明表示,如果黑泥不处理,就不能称之为“消除黑臭”。

排污企业的点源、生活污染的面源是茅洲河污染的外源,而内源便是河道中的黑泥,“就如同人长了脓疮一样,必须把它割掉,并阻断毒素的进入,让鲜肉再长出来。”陶明说道。

与过去简单地为底泥“搬家”不同,中电建创新“透水砖”技术将污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目前,透水砖主要用于中电建项目的景观绿化、湿地工程,未来还将应用于宝安区,甚至整个深圳市的城建项目随着海绵城市理念和工程的推广,透水砖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

治水靠工程更要靠全社会齐抓共管

在全流域EPC治理模式下,中电建的47个子项目为茅洲河水质治理提供工程性措施。而在陶明看来,“治水提质”不仅要靠工程,更要靠全社会齐抓共管。

在底泥处理的基础上,还要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控,让其集中进入管道,接受污水厂的处理。同时,生活污染也是茅洲河污染的重要来源。“许多地摊经营后的污染物,都直接扔进下水道。雨水过后,这些垃圾便都进入了河道。在垃圾分拣等方面,还需要每个老百姓的能力。”陶明表示,“多管齐下,茅洲河水才能重回清澈。”

虽然通过工程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水质,但生态恢复还需长期的过程。“生态自修能力的时间是漫长的。水清后,生态的恢复还要很多年。”

明年3月前茅洲河水质将明显改善

由于管道铺设途经高密度建成区,中电建面临施工环境狭小、车流量大等多重难题,为在淤泥地质施工,中电建采用拉升钢板桩等装置;为防止施工对市民、学校、医院的影响,其通过采用静压植桩机等方式,逐一破解难题。

通过“大兵团作战”,中电建在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260公里的管道铺设,而按照深圳市2020年之前,利用5年时间完成茅洲河流域近一千公里管网铺设的目标,中电建目前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达成该目标。“在建成区,一周完成24公里、一天完成6公里的管道铺设速度,在全世界是最高的。”陶明说道。

虽然从直观上看,茅洲河的水质还没有达到消除黑臭的状态,但河道的景观建设已经有了明显提高。陶明认为,在水质方面,现在还没有到呈现效果的时候。“半年之内,不会超过明年3月,茅洲河的水质将有明显提升。”陶明肯定地说道。届时,茅洲河的干支流将全面消除黑臭,清澈的河水指日可待。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李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