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传承家风民俗 获誉“市内桃源”

传承家风民俗 获誉“市内桃源”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罗湖向西村族人严守家规家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自古重家风,添丁娶妻读祭文

几百年来,向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荒地到水田,从瓦房到小洋楼,但向西人一直保留着传统风俗习惯,娶媳妇要拜祠堂,添丁需点灯,清明要做“咸茶”,重阳节要祭拜立村太公太婆、吃盆菜。2007年,张俊其主导编写了《向西村历史沿革及规章制度汇编》,向西村的历史轨迹逐渐清晰起来。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向西村祠堂的点灯日(开灯),正月十五为完灯日。这项风俗即以迎接本族新生命。过去村里有“礼生”两人,开灯仪式上,一人负责读祭文,另一人负责向祖先唱礼。从点灯仪式完毕至完灯日止,男丁家人每天上午都要到祠堂上香和斟茶。走马灯笼要24小时开着,到元宵节完灯日,再把灯笼取回家。祠堂“礼生”会把男丁的名字和出生日期登记在族谱上。

向西村还有娶媳妇拜祠堂的风俗。通常媳妇回男家后要先到祠堂拜祭,由“礼生”读祭文,新郎新娘跪拜祖先,给祖先敬茶。祠堂礼生会把媳妇的资料记入族谱。现在,向西村完灯和娶媳妇拜祠堂的风俗虽然仍在延续,但物品和形式都已简化。

向西村仍流传多种清明节民俗

临近清明节,从前向西村会在这个时节举行“春祭”,除了祭祀扫墓外,家家户户都要做祭品“清明仔”(一种味道可口的点心)。这是用糯米和一种草药“鸡屎藤”一齐摏成粉,加上油、盐、糖、花生等材料制成,放在芭蕉叶或杏叶上蒸熟,可食用和用作祭品。

同时,每家每户用桃枝和新鲜的蒜苗粘上“清明仔”挂在门的两边。清明节前后3天,家家户户都上山采摘草药制作“咸茶”(又称为“清明茶”)。如今,更多人将其作为“踏青节”“孝亲节”。

每年重阳节后,向西村都会举行大型秋祭,第一个周日,向西、水贝、湖贝3个村的人都会集体到香港南涌拜祭张玉轩太祖,并在山上品尝香港新界的大盆菜。第二个周日,又一起到大鹏湾华侨墓园拜祭太婆。

过去每年重阳节秋祭时,年轻人(60岁以下)必须半夜起床在家煮早饭吃饱,然后自带午餐(一般是用米饭包着用盐腌制的鸡鸭肾做成的饭团),出发前往祖先墓地拜祭,“族长、房长和长辈们可以坐轿上山祭拜,60岁以下的男性村民就要半夜起床步行上山。”张俊其说。

拜祭完毕,60岁以上的长辈可以在山上吃盆菜,其他人走路回到祠堂就可以分得一条猪肉和一条上肉以及一毫钱。族长可多分一个猪头,房长可多分一只猪脚。没有上山扫墓的人什么东西都分不到。但是只有男丁才有此福分,女性则不能享受此待遇。这一习惯现在早就废除了。(庄楠楠文/图)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