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秋风杂谈》的杂谈

《秋风杂谈》的杂谈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林雨纯

杂文,说它是文学创作的“高难度”,也许不过分。

杂文一要新。社会剖析、见闻观感、联想杂议、印象思索,角度要新。不拘一格,涉笔成趣。予读者增加才智,陶冶性情。杂文最忌了无新意,死水一潭。

二要杂。杂文题材领域广阔。描宇宙之大,写历史之长,论天下大事,议市井琐闻。大千世界,芥豆之微,皆成文章。杂文题材无边但有格,出格了就会落俗。

三要短。杂文以短见长。短小精悍,简洁铿锵,言之有物,清新活泼的杂文有可读性。过长过肿,水份多多,就失去了杂文的个性。

秋文以敏锐的目光,潇洒的才情,饱满的笔力,涉笔杂文这别具一格的艺术天地。笔耕三年渐人佳境。

《秋风杂谈》集子里直面现实,针贬时弊的杂文占了书中主要篇幅。里边的佳作,有炎炎的艺术色彩,有逼人的评论锋芒。《钱与权》针对社会上“财随权集”的丑陋现象,告诫人们自古以来,官吏枉法,起自贪财。读罢促人警悟。《论“炒”》,看似趣话,细读是篇辛酸话。“炒”坏了社会风气的“炒”风令人心酸,催人警醒。《警惕“夜郎”》,纵笔直抒,微言大义,呼唤深圳人克服曾几何时盲目自满的精神状态而开拓奋进,再领风骚。贯串着哲理的探索,蕴含着思想的火花。

《秋风杂谈》的经济随笔,是文艺与经济的杂交。谈文艺,论经济,述经营,析市场,传信息,珠下纷陈,目不暇接。

《文艺走向市场说》对艺术的灵魂与价值规律关系自有灼见。《深圳湾畔的启示》对赶潮跟风者忠告市场不是安琪儿。《何必以大为荣》对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作风冷嘲热讽。《从冒牌货谈起》对旧瓶新酒,鱼目混珠,几乎无物不可假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愤慨。这些篇什,有着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审美蕴涵。有很高的可读性。

《秋风杂谈》的读书笔记,及人及事及情及理,以小写大,自有见地。

《从“坐小车的孩子们”说开去》,旁征博引,谈史论今,写来潇洒自如。《官场秘诀》,上溯封建社会,下涉开放年代,叙事感怀,融人笔端。《从“煲电话粥”想到的》,夹叙夹议,妙趣横生。还有诸多旁及多种领域,纵横人生事业,青春爱情,真理谬论,公德操守,习惯礼貌的史话、佳话、趣话、琐话、杂话,内容精湛,摇仗多姿。为读者展示了丰富绚丽的精神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社会转型,经济潮涌。由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擅变,充满了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正确与谬误的较量。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难免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对这场历史变革中,痛苦和焦虑的社会、人生众生相甚至滋生毒菌的环境,作为杂文作者吴秋文并没令秋风杂谈》的杂谈有视而不见。他直面人生,直面现实,没有雕琢与粉饰,而是揭发和追问那种精神没落,他在无情地扒开一颗正在滴血的心,直至找到它最深的伤口。于是《秋风杂谈》这本集子有了《繁荣与“女昌”盛》、《找个情人》、《再谈情人》、《中国无“性”》这些篇章。

社会与人生,金钱与幸福,道德与良知,男人和女人,是千古话题。“娟妓”、“情人”、“性”则是敏感的题材区域。秋文的杂文大胆介入这一“敏感区域”,力图对这些社会现象源流、情状作深层而理性的社会分析与透视,探寻人性自尊自律这一法理。显然个中一些观点、角度、分析、推理、演绎、予见略欠严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表述有时直露有作,含蓄不足,然而,深沉的思索弥漫全篇。由此很可看出秋文激浊扬清、匡正祛邪的勇气和胆识。

《秋风杂谈》的文章,并不是篇篇锦绣。一些篇什选题一般化,较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有的立论未臻成熟理想。构思的独到,文字的考究也有待提高。

秋文时届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他曾自嘲:站讲台上讲不出名,坐机关混不到官,“下海”未能发财,画不成家,文不入流。然而,他在短短的三个春秋,凭着对文学之神的一片执着,一片痴情,默默耕耘,华章喷发,起步不凡。由此可见,只要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畏清苦,不甘流俗,以孜孜向学的毅力,承继博大精深的中国杂文传统,他的杂文风格很快会成为高步阔视,别树一帜的一路。

《秋风杂谈》结集付梓,筹措问世,承秋文不弃,索写序文。所言难期尽当,尚希多多指正。

1993年初秋于深圳鹿丹村

作者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