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静自在

条评论立即评论

清静自在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道家葛洪“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是在下多年来自我心仪的境界。“清静无为”乃道家之本,写完“无为”,似乎也应说说“清静”。深知无为固然难为,清静其实也难真静。平生性子急,对清静倍感仰祟,常常为一时的躁动而懊恼不已,备感“静”之难能和可贵。

说起清静,不由让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钩寒江雪。一幅万籁俱寂,空旷虚灵,清幽恬静的诗情绝景,令人感受到至清至静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家认为“万物生于静”,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无念则静,静则通神”。几年前,曾到青海省西宁土楼观,拜访喇宗静道长,讨教“致虚清静”之谛,道长说,心灵虚寂达至极点,万物返回本根叫清静,清静复归于生命叫自然,循自然,顺天道,方能安周全。因为,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古往今来,凡圣人贤哲立德立业没不以静为修从静入手,不能静就不能成大器。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了就聪慧清醒不会糊涂就能干大事成大业。可见,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我们常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动声色的静其实是一种高智慧的淡定。只有不急不躁的理性的静,才能静观其变,搞清楚变的动因,把握住动的趋向,最终达到以静制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目的。梁启超说:“每天静坐一两个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他日一切成就都基本上是这样。” 所以,不论你想干什么或在干什么,只要你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首先就必须培养自己清静淡定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清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境界。我们时常感到活得很累,这好大原因是由于我们活得不够清静。现代人最大的精神隐患莫过于整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追逐名利、贪求无度,神经高度紧张,什么股票跌了房价长了,什么谁又升官谁又发财了,谁又娶了一位比他女儿还小的姑娘做老婆。唐朝司马永桢有两名句:“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的心,不清静的躁动只会导致人心理上的不满足、不平衡,从而产生悲观失望和仇恨感,让人生活在烦恼和痛苦的孤独之中。其实,心静则情不动,外界就算沧海桑田,全世界的男人都娶上小老婆又与你何干?只要我们自己内心能保持清静自然,少私寡欲,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我们就能心清一身轻,过得轻松,活得自在。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定居在人声扰攘的闹市,但听不到任何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先贤说“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心灵倘能真正的清静,精神上就能彻底解脱。“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倘若整天陷身于人事纷扰之中,只能带给人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静超天地外,不在无有中,心灵上远离了世俗,住的地方也自然就偏僻安静了。

清静也是一种传统的养生之道。先哲认为,人养生首在治心,治心先于安静,心不能静就会无所安,心不能定就会无所守,心无所守就会心烦意乱,心一乱就会百病丛生,现代社会为何患神经病、变态狂和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城市自杀率逐年上升,这都是由于人们心里太复杂静不下来的缘故。因此,人只有保持清静平淡泊的精神情志,才能心清体健,泰然自在。当然,清静并非叫人万念如灰,什么也不想,而是应当顺其自然,顺时而动,动中求静,行止有常,饮食有节,心神安定,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皆平和安宁。清静在于意念安静、恬淡虚无,排除干扰,使人五脏平衡,六腑和谐,分泌协调,使人的身心变得美好、强健、壮实,摆脱躁动、苦恼、不安和气虚力乏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养身,延年益寿,发挥人体内在潜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清静自在”,也就是说只有“清静”才能“自在”,清静中别有天地,别有世界。人,只有心灵上的彻底清静,才能真正享受轻松安然,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

2005.2

 

清静自在 朱正文篆刻

青海土楼观喇宗静道长说,心灵虚寂达至极点,万物返回本根叫清静,清静复归于生命叫自然,循自然,顺天道,方能安周全。



[责任编辑: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