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好活着

条评论立即评论

好好活着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十年前曾在一个单位工作,近日有位老同事来访,问起另一同事,说死了。死啦?四十多岁的人怎么说死就死了?我感到惊讶。同事不以为然说,四十多岁就不能死?她老公在她去世二年前也死了。吁唏感叹之余想:是啊,人都会死,但又有谁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是怎么死的?

每到殡仪馆参加一次前辈友人的追悼会,心里就受到一次震撼,灵魂也因此得到一次净化。看到静静躺在盒子里的死人,好象也看到自己未来生命的尽头,感受最深的是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今天我们在此送别他人,明天躺在这里的将会是我们自己。死亡对于人类是最公平的,不论是叱咤风云的伟人、还是碌碌无为的凡人,不管是达官贵人、名流巨贾,还是贩夫走卒、化子乞儿,最终的结局都将一样,化作冰冷的土灰。甚么名利地位,得失成败,荣辱苦乐,都随着焚化炉里的火焰而化作一缕青烟,飘散殆尽。

生死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只要到妇产科去看,就会发现婴儿出生时都是四指握着大拇指,而且抓得紧紧的;再到殡仪馆去看,死人的手都是张开的。人一生下来就想去抓取甚么,但是最后却什么也抓不住。从人生的两头,我们可以感悟到生命的某种本质。人,不论宝富贫贱,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这道理好多人都知道,但一个人活着,为了生存,为了出人头地,想要抓取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幼儿想快点长大,读了小学想读大学、读了大学想升官发财,中年想青春长在,老年想健康长寿。欲望无止境,这山望着那山高。因而,出现了有钱的想拥有更多的钱,铤而走险去敛财,结果弄来的钱还没享受到就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当官的想当更大的官,不择手段去明争暗斗,最后害了人误了己。其实,钱再多,不外是“万顷良田一斗米,千间大厦半张床”,能吃多少用多少,死后又能带走甚么?官当再大,又能怎样?陶渊明曾经感慨地说:“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中国五千多年历史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出过一千多个皇帝,除了像秦始皇、李世民、康熙等少数知名外,又有多少帝王为人所识?就更不说其它大小臣子了。至于甚么这个长那个长,简直是沧海一粟。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浩渺的大自然里,人,其实极为渺小,生命极为短暂,即使菩萨保佑能活个长命百岁,也不外是瞬间即逝:何况生命无常,且不说不幸遇上甚么地震火灾飞机爆炸之类的天灾人祸,就是突然来一场大病,也足以令人的生命半途而废。曾有一位朋友,正值壮年,为一个不很值得的目标殚精竭虑,奋争苦斗。刚如愿得手,却突然中风入院,言语不清,行动不便。见者无不唏嘘叹惜。人生如舟,过多过分的欲求和攫取,只能使生命之舟不堪负荷,在途中搁浅或沉没。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十年光景,何不洒脱超然一些,让自己过得心安理得、活得康宁坦然、吃得香甜、睡得安稳、走得轻松、干得舒畅,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絶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呜呼哀哉!

《论语》中说,予路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活告诉我们其实应该是“未知死,焉知生!”几位同事住在香港殡仪馆对面的报社宿舍,笑言十分安静。即使在香港这样喧闹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死亡面前,也会显现出难得的清静肃穆。可见,再灿烂的人生,再繁华的都市,面对死亡,照样会回归安然。

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能健康地活着,一定会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人自然而然就会豁达、超脱起来。人也只有面对死亡,想到死亡,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试想,一旦连生死都看透了,还能有甚么看不开的?因此,当你得意或失意的时候,请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叩问生死,思考人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自然、顺应自然、重生乐生,选择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创造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感慨生命的短暂,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是拾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去好好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2003.5

在历史的旷野上,人生如瞬息的流星,匆匆而过,再辉煌再伟大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不说,谁会知道,这一堆堆寸草不生的荒凉黄土,曾是一座繁华热闹的都城?——作者摄于新疆高昌故城。

 

[责任编辑: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