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科技>本日精选>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全国各类高校全年专利授权数共229458项,合同形式转让数为4803件,转化率低至2.1%。

深圳特区报2019年4月11日讯(首席评论员姚龙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极其必要的。

近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发布。报告显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科技成果转化量价齐升,2017年全国2766家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21亿元,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

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过程,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也就是说,在实验室的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鸿沟,跨过去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其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科技创富效应才会水到渠成。

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创新圣地,百余年来产生了众多改变世界的科技创新产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硅谷大部分科技创新产品最初是在其他地方被发明出来的。换句话说,硅谷固然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但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殿堂。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高校为例,据《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全年专利授权数共229458项,合同形式转让数为4803件,转化率低至2.1%。即便放宽统计范围,全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上也只在10%左右。

近年来,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自然》杂志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19年成为世界上研发支出最多的国家。是什么造成了科研投入与产出之间如此强烈的反差?根据此次发布的报告,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高校与科研院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若是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高市场价值,企业自然愿意为其提供转移转化、价值变现的渠道。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很多科技成果只是实验室阶段成果,社会需求面窄,技术尚不成熟,导致企业“接不住、用不了”,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极其必要的。企业向研究机构“发订单”,研究机构出可产业化的成果,是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一条成果转化可行通路。当然,要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多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熟果”,还得强化产权激励,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处置、项目管理、分配奖励等方面的自主权,让做出成果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从而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

深圳的成果产业化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职务发明源自企业,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几乎是无缝对接的。但深圳的问题在于,目前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相对较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存在短板。目前,深圳正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与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一体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发力补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短板。同时,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着力打通集“原创思想—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一套“组合拳”下来,深圳的成果产业化能力以及整个科技创新能级,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