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拉祜山寨焕新颜

2020-04-26 07:52来源:新华网

4月9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孩子们面对镜头露出开心的笑容。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云南省勐海县的布朗山上有个叫曼班三队的寨子,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的17户拉祜族群众基本都是文盲,贫困发生率高达100%。

拉祜族是“直过民族”,祖辈以狩猎为主,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2004年,曼班三队的村民曾从偏远深山中的老寨搬迁至公路边的安置点,但久居深山的村民搬出来没多久,便因离生产用地较远、生活不习惯等原因,又陆续回老寨住回了茅草房。

2009年,当地政府结合曼班三队实际情况,在离村寨原址较近的地方为村民修建民族特色安居房和通村道路,还配套建设了人畜饮水、生活用电、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终于把村民给留住了。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融入现代生活、发展生产。2015年,勐海县一次派出4名精准扶贫工作组成员到曼班三队驻村,分别负责村里的种植、养殖、扫盲等工作。

“我们从教普通话、给村民理发这些小事开始,然后修建猪圈,教村民集中分户养猪,教种植水稻……”已驻村5年的扶贫工作组长罗志华亲眼见证了曼班三队的巨变。

如今,曼班三队的粮食亩产从几年前的一百多公斤提高到了七百多公斤,不少村民家养了鸡,种起了茶树。2019年,曼班三队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26元。2020年初,云南省正式宣告拉祜族等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4月9日拍摄的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曼班三队村民搬迁前居住的茅草房(资料照片);下图为4月9日拍摄的村容村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0年曼班三队正在修建的安居房(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4月12日在同位置拍摄的村容村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0年曼班三队迁入时的篮球场(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4月12日在同位置拍摄的活动场地(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4月10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拉祜族妇女们在村子里跳起舞蹈。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一名村民(右)在购买蔬菜。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4月11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拉祜族妇女娜四在采茶。原本连育秧苗、撒化肥都不会的娜四,在扶贫干部指导下,全家经过几年发展已种下18亩茶树。除了茶树,娜四家去年还种了4亩水稻,一年就收了2000多公斤稻谷。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4月10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村民扎培(右)在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扶贫工作组长罗志华在给村民理发。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4月10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在村里上夜校。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新华社昆明4月22日电题:“孩子再也不用学打猎了”——拉祜族女猎手告别狩猎

新华社记者庞明广、王安浩维

“20米外的野猪,当年我一枪就能放倒。”

说这话时,29岁的娜四正手握奶瓶,耐心地哄着一岁多的小儿子喝奶。

娜四长得瘦瘦小小,耳朵上戴着一对亮闪闪的耳坠,脚上穿着一双高跟鞋,让人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名猎人。但墙上挂着的一把锃亮短刀似乎在向外人宣告,它的主人可没说大话。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左)和妹妹走在村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居住在云南边境地区的拉祜族曾世代以狩猎为生。在拉祜语里,“拉”为虎,“祜”为把肉烤香的意思,因此拉祜族又被称作“猎虎的民族”。打猎一般是男人的事,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是寨子里唯一的女猎人。

4月11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娜四在采茶。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娜四已记不清第一次打猎是什么时候。“大概十三四岁,我第一次自己上山。”她说,当时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妹妹因发高烧落下残疾,作为大女儿,养活一家人便成了她的责任。

“不打猎就没吃的。”娜四说,过去村里人也种粮食,但刀耕火种一年的收成只够吃几个月,剩下的半年多只能靠政府发救济粮,或者去山上打猎。

庆幸的是,娜四是个天生的好猎手。追踪猎物、拉弩射箭、设置陷阱……这些狩猎的本事她都十分精通。“许多男人还不如我,我能打到的猎物他们不一定打得到。”说起自己的狩猎技巧,娜四很是得意。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右)和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交流。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但再好的猎手也并非每次都有收获。有时,一连几天打不到一只猎物,她只能挖些山药、野菜,带回去给家人充饥。

“再也不想打猎了。”回想起曾经的苦日子,娜四直摇头。喜欢打扮的她那时一年只有一两套衣服穿,没有鞋子,就只能光脚去深山老林里打猎。更让她后怕的是,自己有好几次都险些在山上丧命。

最危险的一次,她正在山上寻找猎物,猛地一回头看见一头一人多高的黑熊就站在自己身前。“我吓得浑身发抖,幸好它没有攻击我,转身跑了。”回忆起和黑熊的这次正面交锋,娜四至今仍心有余悸。

4月10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左二)在村里上夜校。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娜四原本以为,自己大概要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在山上打猎、挖野菜了,但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布朗山,让她看到了生活的转机。

2016年初,云南省打响“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娜四所在的曼班三队因为贫困发生率高达100%、村民基本全为文盲、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被当地列为重点攻坚的深度贫困村寨。

“顽症还需猛药医。”勐海县一次向这个仅有17户人家的拉祜族村寨派驻了4名驻村扶贫干部。这4名干部不仅都会说拉祜语,还都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分别负责村里的种植、养殖、扫盲、修路等工作。

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右)和父亲(中)、妹妹在村里合影(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原本连育秧苗、撒化肥都不会的娜四,在扶贫干部指导下,全家经过几年发展已种下了18亩茶树。除了茶树,娜四家去年还种了4亩水稻,一年就收了2000多公斤稻谷。

“粮食根本吃不完,再也不用担心断粮了。”娜四指着家里存放的十几袋稻谷说。作为村文艺队的领舞,农闲的时候,她还会用手机看视频学跳舞,然后再教给村里其他人。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在家切菜。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说,娜四虽然不打猎了,但还是村里数得着的能人。“她脑子活、不怕生,学文化学得最快,村里种的茶树就数她管理得最好!”

今年初,云南省正式宣告拉祜族等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娜四所在的曼班三队也早已实现脱贫。

“我的孩子再也不用学打猎了。”娜四说,现在她的梦想是希望茶树快快长大。“卖茶叶赚了钱,我要买一辆小轿车,开车去赶街。”

4月12日,在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娜四在家晾晒衣服。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这是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一景(4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3月26日,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的拉祜族村民在田里插秧。大地春回农事兴,在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梯田里,当地拉祜族百姓抢抓农时,加紧插秧。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3月26日,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的拉祜族村民在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3月26日,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的拉祜族村民在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3月26日,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的拉祜族村民在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3月26日,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的拉祜族村民在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3月26日,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的拉祜族村民在田里插秧。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