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大山深处的苗寨 梯田景色迷人

2020-04-01 08:37来源:新华网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随着气温逐渐转暖,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的苗寨梯田景色迷人,美如画卷。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高羽苗寨的木楼和梯田(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苗山脱贫影像志——美丽的乡村公路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的村屯公路(6月18日无人机拍摄)。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全县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其中约85%为山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该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十二五”期末,融水境内二级公路不足70公里,20户以上自然屯通砂石路不足30%。内联不通,外联不畅,群众出行困难。落后的交通面貌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苗山脱贫进程。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全面完成全县198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的同时,加快实施20户以上屯屯通水泥路交通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建成20户以上自然村屯水泥路653条,建设里程1584公里,通屯硬化道路率达95%,预计2019年年底将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屯硬化道路全覆盖。村屯道路的大规模建设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屯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改变了贫困山区交通落后的面貌。如今的大苗山腹地,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在梯田、木楼的映衬下,形成一道道独特的秀美风景。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下党鸠屯,道路已经修到家家户户门前(6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的公路(4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百秀村的村屯公路(6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百秀村孔门苗寨的公路(6月1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百秀村的村屯公路(6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锦洞村的村屯公路(6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归江村的村屯公路(6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归江村的村屯公路(6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归江村的村屯公路(6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的村屯公路(1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高强村的村屯公路(5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图片故事】苗山脱贫影像志——芦笙柱复立记

乌英苗寨的村民在立新芦笙柱(12月22日无人机拍摄)。

芦笙柱是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苗族人民的美好心愿。传统苗年临近,在结对帮扶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广东廉江市和柳州市民宗委的支持下,桂黔乌英苗寨的村民制作了新的芦笙柱,将其竖立在芦笙坪上。这是时隔十多年后,芦笙柱在乌英苗寨重新竖立。

乌英苗寨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共有140户600多人,其中100户属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0户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苗寨。

乌英苗寨曾有一根简易的芦笙柱,年久失修后在十几年前彻底损坏。因偏远贫困,乌英苗寨无力再制作新的芦笙柱。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乌英苗寨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芦笙柱的复建也成为文化扶贫的重要工作事项。

苗寨芦笙柱的制作和竖立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11月底,乌英苗寨的村民开始砍伐、搬运木头,制作和竖立芦笙柱……近一个月的时间,全寨人都参与其中。12月22日,新的芦笙柱制作完成,高度近20米,雕有鸟、龙、牛角等精美的图腾。全寨村民合力将新芦笙柱立在小广场上,围着芦笙柱吹芦笙、唱苗歌、吃百家宴,庆祝新柱竖立。26至27日,当地苗族群众将聚集在芦笙柱下的小广场,欢庆苗年。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立新芦笙柱(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立新芦笙柱(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乌英苗寨新芦笙柱下,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梁安合(中)在练习吹芦笙(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诺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新芦笙柱下吹芦笙(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一名小朋友跟随大人,带小板凳前来参加百家宴,庆祝新芦笙柱竖立(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立新芦笙柱(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锯木头,准备制作芦笙柱(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合力抬木头下山,准备制作芦笙柱(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合力抬木头下山,准备制作芦笙柱(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的小朋友帮大人抬小木头,准备用于制作芦笙柱(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梁秀金给新芦笙柱涂油漆(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给新芦笙柱涂油漆(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立芦笙柱前商量相关事宜(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乌英苗寨新芦笙柱下,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梁安合(右)在练习吹芦笙(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诺摄

乌英苗寨村民在新芦笙柱下吃百家宴(12月2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苗山脱贫影像志——乌英苗寨的2019年

村民在乌英苗寨搬运石头,维修河堤(7月2日摄)。

乌英苗寨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共有140户600多人,其中100户属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0户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苗寨。

今年,乌英苗寨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桂黔两地党委政府继续加大对乌英苗寨的扶持力度,融水苗族自治县结合乌英苗寨独特的跨省区民族文化特色,决定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农业旅游”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把乌英苗寨纳入全县全域旅游规划,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这一年来,乌英苗寨新修了一条公路,维修了老公路,村民种植了5000多棵山苍子树,9户村民新建了木楼,140户完成电路升级改造,联合党支部增加了1名预备党员,5名学生考上大学,2户村民购买了新汽车。苗寨修建了芦笙小广场,完成了步道硬化,维修了河堤,美化了教学点,充实了图书室,安装了25盏太阳能路灯,配备了应急救援设备和家庭小药箱。排污工程、教学楼改造、风雨桥、寨门、公共厕所等一批项目已经进入规划设计阶段。一年来,全寨共有4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户已从2016年的92户减少到目前的4户。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妇女在乌英苗寨的培训课上学习刺绣(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在乌英苗寨开会(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乌英苗寨,村民在雨中搬运木头,准备修建新房(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的两名小朋友帮大人拿扁担回家(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的一只猫在屋顶睡觉(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的老人劳作归来(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两名女孩从乌英苗寨的乌英河桥上走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乌英苗寨秋收归来的人们(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一名妇女背着小孩参加乌英苗寨脱贫产业会议(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