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悬崖摆渡车运行 四川打通最后一个“无公路村”对外通道

2020-01-02 08:12来源:新华网

阿布洛哈村村民阿达色贵牵着马驮运物资到村子里(2016年12月1日摄)。 

2019年12月31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的悬崖摆渡车正式运行,四川最后一个“无公路村”打通了对外通道,改变了闭塞的交通状况。

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几乎全是悬崖绝壁;一面依水,金沙江支流西溪河流淌而过。以前,村民们进出村需攀爬悬崖上凿出来的一条小路;村里的物资主要靠马驮人背,走一趟要3个多小时。交通成为村里脱贫攻坚最大的“硬骨头”,全村65户253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82人。为打通交通瓶颈,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条3.8公里的四级通村公路。今年11月,工程在进行到“最后一公里”时,施工队伍发现悬崖两侧多为碎屑岩、变质岩等,原本规划修建的C型隧道很难推进。专家决定修建悬崖摆渡车,确保村民年底前能顺利出行;同时,改C型隧道为全隧道,继续修建通村公路,项目预计2020年4月完工。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村村民牵着马驮运物资到村子里(2018年1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一辆挖掘机在阿布洛哈村悬崖修建通村公路(2019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通村公路的施工人员在阿布洛哈村陡崖夹沟地势中作业(2019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施工中进行的一次爆破(2019年7月18日摄)。在该公路修建中遇到陡崖夹沟地势时,施工人员有时一天要进行10余次爆破。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四川路桥施工队伍在陡崖上作业(2019年11月20日摄)。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施工遇到陡崖夹沟地势,项目进程艰难缓慢,四川路桥施工队伍开始在峡谷两端分头推进。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四川路桥的施工人员通过临时搭建的溜索运输施工物资到峡谷对岸(2019年11月20日摄)。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施工遇到陡崖夹沟地势,项目进程艰难缓慢,四川路桥施工队伍开始在峡谷两端分头推进。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施工遇到陡崖夹沟地势,项目进程艰难缓慢,四川路桥施工队伍开始在峡谷两边分头推进(2019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一台挖掘机飞抵阿布洛哈村上空(2019年12月3日摄)。通村公路的施工单位四川路桥租用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克服高山峡谷、天气多变等不利因素,从布拖县城吊运大型施工设备到阿布洛哈村,为两边分头掘进施工提供大型机械保障。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一台挖掘机飞抵阿布洛哈村上空(2019年12月5日摄)。通村公路的施工单位四川路桥租用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克服高山峡谷、天气多变等不利因素,从布拖县城吊运大型施工设备到阿布洛哈村,为两边分头掘进施工提供大型机械保障。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车辆在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已经铺设的路段上行驶(2019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四川路桥的施工人员在对阿布洛哈村摆渡车进行最后的安装和调试(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四川路桥的施工队伍在对阿布洛哈村摆渡车进行最后的安装和调试(2019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俯瞰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的起点拉果乡伟木村。从拉果乡政府到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的起点位置要经过54个回头弯(2019年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俯瞰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2019年12月27日摄)。目前公路已有近3公里铺设完成,剩下的路段多数要在碎屑岩、变质岩的悬崖绝壁上修建。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俯瞰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中已经铺设的路段(2019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的修建过程(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从左至右依次拍摄于2018年11月15日、2019年7月18日、2019年12月27日)。3.8公里的通村公路起于布拖县拉果乡伟木村,止于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村委会。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摆渡车在峡谷两岸运行调试(2019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摆渡车载着四川路桥的工人在峡谷两岸运行调试(2019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阿布洛哈摆渡车在峡谷两岸运行调试(2019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2月31日,开始运营的第一辆摆渡车即将抵达阿布洛哈村,吸引众多村民围观。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2月31日,阿布洛哈村村民乘坐摆渡车出行。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2月31日,摆渡车开始运营,阿布洛哈村村民身着彝族传统服饰来参观。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12月31日,阿布洛哈村村民吉尔牛日(右)拉着一头羊乘坐摆渡车出村。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相关链接

瑶山蹲点影像日记——天梯悬崖变通途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为屯以及周边村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勇村弄为屯,村民用马将建筑材料驮回家,用于修建新房(2014年6月18日摄)。

目前,包括弄为屯在内,弄勇村已基本实现屯屯通公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是广西极度贫困县之一。从2016年起,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未通道路自然屯道路建设攻坚战。三年多来,当地干部群众在千山万壑中、悬崖峭壁上凿山修路,一条条盘山公路深入大山。截至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已建成屯级道路1370条2300多公里,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12万名贫困山区群众结束了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历史,为实现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刚刚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弄研屯(2015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刚刚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研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弄研屯(2015年11月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八好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八好屯,村民背着年货走山路回家(2016年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良村弄丘屯刚刚修通的公路(右下段)和村道、乡道连接(11月12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弄良村弄丘屯,孩子们爬“天梯”回家(2016年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水泥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八好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八好屯,村民背着化肥走山路回家(2016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刚刚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麻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八好村弄麻屯,孩子们爬山路回家(2016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孩子们走在放学路上(5月10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勇村弄顶屯,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走山路回家(2012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各自然屯之间的公路网(11月10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雄村弄林屯,孩子们走在回家的山路上(2016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通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雄村弄桃屯以及周边村屯(11月10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尚未通路的弄雄村弄桃屯,村民抬着准备出售的土猪走在山路上(2016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通往学校的水泥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在弄勇村弄顶屯,孩子们扛着生活用具,爬悬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已经修通公路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各自然屯(11月11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在弄勇村弄炮屯,一名小学生爬山路去学校(2016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四川“悬崖村”孩子上学需爬800米悬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5月14日,放学路上,孩子们在攀爬藤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据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讲,他知道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有村里的人,也有外来的人,而摔伤的人更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27日,阿土勒尔村的一个村民摔下了悬崖,村子里的大人对在山下读书的孩子更加担心起来。阿土勒尔村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平时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4日是家长接孩子的日子,清晨6点多,30多岁的陈古吉带着背包绳和另外两个家长一起下山接孩子。村里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下山通常需要1小时,上山大约90分钟,对于外来的人,通常是这个时间的两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点多钟,勒尔小学校长吉克拉者带着15个孩子到山下,其中有陈古吉的5个孩子,4个女孩1个男孩,最小的男孩叫陈木黑,6岁,读学前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爬山开始前,陈木黑被陈古吉系上背包绳。前面由一个家长引路,中间一个家长,陈古吉带着陈木黑走最后,6岁的陈木黑已经在这条路上,上上下下几十次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学的孩子都背着沉沉的书包,大多数是女孩,15个孩子在三个家长的保护下,大约用了2个小时,到达“悬崖村”。上山容易下山难,遇到雨雪天气,村里人就不再外出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由于道路问题,村民养殖的牲口都运不到山下,基本都是自产自销。村民把产量有限的花椒和核桃背到山下,换回日用品和少量的现金,村民普遍处于贫困线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阿土勒尔村过去建有连接山下的索道,不过开动一次索道需要几百度电,村里人根本用不起,后来索道就拆除了。阿皮几体告诉记者,如果单从安全问题考虑,在现有的崖壁道路上用钢筋焊接的梯子代替藤梯,再添加防护栏,怎么也得耗资几百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