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寻找海南长臂猿

2019-12-05 09:51来源:新华网

  凌晨5时天还未亮,调查队员李文永驾驶摩托车载着另外两名队员从位于海南白沙县青松乡的家中出发了。他们要先乘摩托车抵达一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山脚,再徒步爬山约一小时至指定监听点,并在天亮后监听、观测和记录海南长臂猿。在为期4天的调查中,几乎每天如此(10月27日摄)。

  近日,海南霸王岭林业局联合环保机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展开调查。新华社记者全程独家跟访。

  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现仅存于霸王岭保护区的热带雨林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屯昌县以南的12个市县,数量超2000只。随着人口的增长、森工采伐和人为猎杀,到七十年代末,仅存于霸王岭林区内,剩2群7至9只。

  本次调查队员共有42人,分三组在7处驻点下设的19个监听点展开调查。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凌晨5时许,调查队员李文永带领调查小组摸黑走在前往海南白沙县一处指定监听点的山路上,他俯身经过一处枝蔓纵横的地段。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清晨鸣叫,他们须在天亮前赶到山上的监听点(10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清晨6时许,调查小组在天亮前抵达海南白沙县热带雨林的一处监听点,并记录下日期、海拔、天气等数据,为监听猿鸣做好准备(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清晨6时许,调查队员李文永带领调查小组赶到海南白沙县热带雨林中的一处监听点时,尚未天亮。由于海南长臂猿常在日出前后开始鸣叫,他在林间等待天明(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听见远方猿声,调查队员李文永(左)和韦富良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中蹲守等待海南长臂猿出现(10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里,调查人员在观测海南长臂猿(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里,一只海南长臂猿在树上攀爬(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里拍摄的一只带着幼崽的雌性海南长臂猿(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调查人员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中观测、拍摄海南长臂猿(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海南白沙县热带雨林一处监听点,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李文永用对讲机与附近监听点的调查队员韦富良沟通彼此听见的猿鸣信息(10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李文永在海南白沙县热带雨林中采集长臂猿的粪便。这些粪便将用于科研团队分析长臂猿的食性和生存境况(10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当日调查结束回到海南白沙县青松乡的家中,调查队员李文永展示采集的海南长臂猿粪便。这些粪便将用于科研团队分析长臂猿的食性和生存境况(10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里,一只海南长臂猿在树上攀爬(10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里,一只海南长臂猿在清晨觅食(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海南白沙县的热带雨林里,一只海南长臂猿吊在树上晒太阳(10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当天的调查结束后,调查队员们徒步返回驻地。由于当日黎明突降大雨导致山路泥泞,不便骑摩托车进山,只能全程徒步往返(10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