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蘑菇”夫妻的致富路

2019-05-09 06:45来源:新华网

  5月7日,邓伟(左)和妻子欧明艳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采摘双孢菇。

  今年41岁的邓伟和38岁的欧明艳是安徽省五河县新集镇新集村的一对农民夫妻。2012年,从事货运的邓伟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臂,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2014年,邓伟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靠自己的奋斗实现脱贫,邓伟前往外地学习双孢菇种植技术。2017年邓伟回到家乡新集镇,在当地政府和亲友的帮助下,筹集资金创建伟成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开启了自己的脱贫致富创业之路。经过2年多的经营,邓伟的双孢菇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实现年产值300多万元,吸纳周边乡村40余户贫困户就业。

  2018年,邓伟一家顺利脱贫,“不等不靠,我们夫妻俩靠奋斗脱了贫,接下来就是早日实现致富,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邓伟说。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这是邓伟和妻子欧明艳的食用菌种植基地(5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查看双孢菇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左)和妻子欧明艳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搬运双孢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查看双孢菇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中)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和村民一起运送双孢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右)和妻子欧明艳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挑选双孢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欧明艳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和村民一起分拣双孢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左)和妻子欧明艳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吃午饭。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左)和村民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清洗双孢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5月7日,邓伟(左)和妻子欧明艳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内展示双孢菇。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相关链接   蘑菇大丰收

  11月18日,在衡水市冀州区周村镇东高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村民在采摘蘑菇。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依托本地食用菌种植、辣椒加工和设施蔬菜等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进行特色种养,并吸引贫困户进入产业基地从事农事加工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就业脱贫。目前,该区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60余个,使1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11月18日,在衡水市冀州区周村镇东高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村民在整理蘑菇。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依托本地食用菌种植、辣椒加工和设施蔬菜等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进行特色种养,并吸引贫困户进入产业基地从事农事加工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就业脱贫。目前,该区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60余个,使1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11月18日,在衡水市冀州区周村镇东高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村民在搬运蘑菇。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依托本地食用菌种植、辣椒加工和设施蔬菜等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进行特色种养,并吸引贫困户进入产业基地从事农事加工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就业脱贫。目前,该区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60余个,使11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河北滦南县蘑菇大丰收

  11月8日,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前姜六庄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内搬运刚采摘的蘑菇。 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利用冬闲时节培育食用菌,让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11月8日,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前姜六庄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内分拣刚采摘的蘑菇。 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利用冬闲时节培育食用菌,让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11月8日,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前姜六庄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内采摘蘑菇。 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利用冬闲时节培育食用菌,让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相关链接

兄弟回乡创业种灵芝 年产值200万元

  9月4日,韩子夜(前)和韩子南在种植园内观察灵芝生长情况。

  在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段家务村的悬圃灵芝种植园,有一对种植灵芝的80后亲兄弟,哥哥叫韩子南,弟弟叫韩子夜。2014年,兄弟二人辞去原有工作,回到家乡,开始耕耘这片灵芝园。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乏食用菌种植经验,兄弟二人刚开始试种的灵芝并不理想。经过在天津、山东、江苏等地的多番考察后,他们逐渐掌握了灵芝种植技术,培育出的灵芝兼具观赏、药用等多方面价值。韩子夜带着产品四处推广,参加了不少展销会,受到采购商的青睐,逐渐打开了销路。

  如今,他们的灵芝种植基地已有30余亩,共有大棚8个,年生产灵芝10万余株,年产值约200万元。兄弟二人计划着将大棚改造升级,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采摘、旅游等于一体的观光型生态园。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夜在灵芝种植园内整理灵芝盆景。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南(左)和韩子夜在打理灵芝盆景。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南(左)和韩子夜在展示他们培育出的直径达1米的巨型灵芝。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南在展示灵芝切片产品。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