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航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 全长49.3公里

2018-08-24 07:00来源:新华网

(社会)(1)飞“阅”长渠

  8月22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渠首(无人机拍摄)。近日,位于湖北襄阳市境内的长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水系发达的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位于襄阳古城南部,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相传其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专家介绍,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渠累计向南漳和宜城两地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社会)(2)飞“阅”长渠

  8月22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无人机拍摄)。近日,位于湖北襄阳市境内的长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水系发达的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位于襄阳古城南部,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相传其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专家介绍,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渠累计向南漳和宜城两地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社会)(3)飞“阅”长渠

  8月22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无人机拍摄)。近日,位于湖北襄阳市境内的长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水系发达的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位于襄阳古城南部,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相传其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专家介绍,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渠累计向南漳和宜城两地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社会)(4)飞“阅”长渠

  8月22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无人机拍摄)。近日,位于湖北襄阳市境内的长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水系发达的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位于襄阳古城南部,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相传其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专家介绍,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渠累计向南漳和宜城两地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社会)(5)飞“阅”长渠

  8月22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无人机拍摄)。近日,位于湖北襄阳市境内的长渠(又名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水系发达的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位于襄阳古城南部,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相传其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专家介绍,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渠累计向南漳和宜城两地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这是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无人机拍摄)。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内,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该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保护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及其沿岸的生态,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上下进行巡护。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相关链接

都江堰等4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这是四川都江堰宝瓶口引水口鸟瞰景色(2015年9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 摄

 

  这是广西兴安县灵渠水道上建设的灌溉堰坝(2017年6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游客在广西兴安县灵渠游览观光(2017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8月14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渠首(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虎 摄

 

  8月14日拍摄的湖北襄阳长渠朱集段灌区(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虎 摄

  

 

 

  图为2014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隔11年的大岁修最后一项工程现场——引水至内江。(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图为2014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隔11年的大岁修最后一项工程现场——引水至内江。(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8月14日,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景区。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于当地时间8月13日晚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中新社记者 唐梦宪 摄

 

 

  8月14日,游客乘船游览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 中新社记者唐梦宪 摄

 

 

  8月14日,航拍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始建于2200多年前的灵渠,是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水域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8月14日,航拍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始建于2200多年前的灵渠,是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江的跨水域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相关链接

探访千年槎滩陂 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5月29日,游客在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游玩。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内,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该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保护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及其沿岸的生态,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上下进行巡护。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这是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无人机拍摄)。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内,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该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保护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及其沿岸的生态,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上下进行巡护。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这是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无人机拍摄)。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内,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该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保护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及其沿岸的生态,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上下进行巡护。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5月29日,沿岸村庄的巡河护河队在巡查河面,清除上游下来的垃圾。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内,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该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保护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及其沿岸的生态,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上下进行巡护。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这是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无人机拍摄)。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境内,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目前仍承担着沿岸近5万亩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该工程被授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了更好的保护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及其沿岸的生态,槎滩陂实行“河长制”及“乡村共管制”,沿岸的村庄都组建了巡河护河队,定期对槎滩陂沿河上下进行巡护。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