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鹏城眼 > 

鹏城眼|南海之滨“椰树下” 腾笼换鸟促蝶变

2017-12-27 19:20来源:深圳新闻网

 

航拍上沙村。

 黄氏族人黄金堂进入沙头地域开创上沙村,为有史可考的福田第一人。

深圳新闻网12月28日讯(记者 邓涛 实习生 李小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小至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能确保他们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稳如泰山的凝为一体,主要是血脉根本。《飞越福田》栏目今天带你走进上沙村,一起探究作为深圳重要支脉的上沙村。据沙头街道史志长卷《沙头之根》记载,南宋以降,黄氏族人黄金堂进入沙头地域开创上沙村,为有史可考的福田第一人。此后,莫氏、赵氏、欧氏、简氏等先后进入沙头开荒拓土,繁衍子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民间文学等文化传统。

村名追溯至八百年前

上沙村位于福田区西南部,东与沙嘴村毗邻,西与下沙村接壤,北倚滨海大道,南临深圳湾。辖区总面积约0.38平方米,由东村、塘晏、椰树、龙秋、九园5个自然村组成。截至2013年,上沙村常住人口451户,户籍人口1430人,暂住及流动人口已逾10万。据《上沙黄氏族谱》记载,上沙村原名“椰树下”,始建于800年前的南宋时期,黄金堂为开基立业的一世祖。

南宋时期,发源于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的黄氏后裔,由江西来到南海之滨的上沙,开基立业。彼时,上沙地区仍是一片不毛之地,除了不断冲击沙滩的海浪,余下的也只是茫茫荒野。据村里人代代相传,当时海上漂来一颗椰子树,被海上冲上岸并扎根生长起来,而椰子树便成为该地方的一个标志,与每天开荒耕种归来的村民相依相偎,“椰树下”也便成为了这片荒野的地名。此后“椰树下”这个村名便沿用了几百年,直到清朝开始编修《新安县志》才更名为“上沙头村”,简称“上沙村”。

  腾笼换鸟促蝶变

  作为深圳变革与发展见证者的城中村,为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土地资源出让和接纳外来务工人员方面。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租赁模式和传统经济结构给城中村股份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上沙公司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城市更新项目。

2013年上沙村启动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包括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两种方式,并将全村整体规划纳入更新范围。一期项目拆除重建范围用地面积约15万3千6百平方米,更新方向为居住、商业等功能。通过更新改造,延续上沙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将科技园地块建成集办公、商业为一体的高科技大厦。

  在土地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释放土地已成为深圳市土地供应的主要方式。城市的更新改造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土地空间资源,促进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大幅提升物业价值,壮大集体资产总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改善配套建设,为社区居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本地年轻一代更好融入社会,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片区商业、居住环境,为上沙未来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一个延绵数公里的红树湾畔滨海“巨无霸”新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上沙村位于福田区西南部,东与沙嘴村毗邻,西与下沙村接壤,北倚滨海大道,南临深圳湾。

上沙村辖区总面积约0.38平方米。

 

上沙村由东村、塘晏、椰树、龙秋、九园5个自然村组成。

 

截至2013年,上沙村常住人口451户,户籍人口1430人,暂住及流动人口已逾10万。

 

直到清朝开始编修《新安县志》才更名为“上沙头村”,简称“上沙村”。

 

 

2013年上沙村启动城市更新单元计划,包括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两种方式,并将全村整体规划纳入更新范围。

  

 

 2013年上沙村启动城市更新单元计划。

上沙村一期项目拆除重建范围用地面积约15万3千6百平方米,更新方向为居住、商业等功能。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一个延绵数公里的红树湾畔滨海“巨无霸”新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刘婷]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