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原创新闻

架起生命“桥梁”!深圳大学多位学生“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1-07-15 14:29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7月15日(记者 梁榆其 通讯员 张弛)“这辈子我还没有当够他的女儿,感谢您的付出,让我得以继续陪伴在我父亲的身边!”再次读患者的感谢信,彭润霖仍感动不已。

“亲爱的哥哥,感谢您用鲜红的血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跟着您的脚步,将这一份爱传递下去!去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了又擦、擦了又写的铅笔字,是一位患者小朋友向黎金山表达的真诚感谢。

受赠干细胞的地贫患儿给黎金山同学写的信。

彭润霖、黎金山、孙国强都是深圳大学的在校生,也都是造血干细胞的捐赠者。5月30日上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彭润霖同学,与一位患有白血病的患者骨髓匹配成功,捐赠了造血干细胞悬浮液267毫升。时隔半月,6月18日,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黎金山同学为一名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儿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7月2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20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孙国强,成功为广州某位中年男性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280毫升。彭润霖、黎金山、孙国强三人也成为继梁群老师、王凯民同学、马佳智同学之后,第四、五、六位成功捐献血液干细胞的“深大人”。

“救命骨髓”:从听别人的故事到讲自己故事

谈起自己的捐献萌芽,三位捐献者都不约而同谈到了一篇名为《救命骨髓》的小学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台湾同胞为救大陆少年而捐献骨髓的感人事迹,课文最后写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那时,“捐献自己的干细胞会拯救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想法像一粒种子,埋在了三位少年的心中。

从课本上听闻过的白血病,也在身边真实地发生着。在黎金山印象中,有一位先天残疾、身材矮小、患有白血病的小学同学,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小学三年级的暑假。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离自己是如此之近,更使他明白了捐赠干细胞的重要意义。彭润霖也接触过白血病患者,是住在楼上的小学老师的儿子,幸运的是,他配型成功了。彭润霖也由此萌发出了长大后捐赠干细胞的念头,来留住更多的生命。

这颗种子在他们成年后开始破土生长。2016年,刚刚满18岁的黎金山在学校的采血车上完成了第一次义务献血,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时隔四年,2021年3月,他收到了深圳市血液中心配型成功的消息。2019年4月,大二的彭润霖参加了深圳大学与深圳血液中心联合举办的献血活动,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0年10月,他接到了深圳市血液中心配型成功的电话。2019年6月,大三的孙国强在本科学校重庆邮电大学捐赠血样,并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1年4月,他接到了重庆市血液中心配型成功的电话后,前往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随后,这三位同学开始为捐献做准备。

“以患者的最佳情况调整自己的安排”

收到深圳市血液中心打来的电话,并告知可能在2020年12月底进行捐赠的消息时,彭润霖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正是自己考研最后的关键冲刺时刻,捐赠前后都需要充分的休息,多多少少会对考试的发挥有影响。思考了一个晚上,彭润霖决定,如果患者实在急需造血干细胞配型的话,就以患者的最佳情况,调整自己的安排。“实在不行就二战。”他这样说道。最终,医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捐赠时间定为2021年的5月。

同样的情况也在孙国强身上发生。原本已经为7月3日腿部手术办好住院手续,但是由于此次捐赠,孙国强重新安排了自己的手术时间。“捐赠干细胞后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恢复身体,7月2号就要捐赠了,所以把自己的手术往后推迟,捐赠是第一位的嘛。”谈到这一捐赠小插曲,孙国强坦然地说。

青年党员孙国强。

定好最终移植时间后,在医生建议下,三名同学开始清淡饮食,为骨髓移植做准备……填写文件、体检、高精配型、抽血、核酸检验、打动员针,每一个步骤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孙国强平时有运动的习惯,为捐献打好了身体基础。彭润霖则是向实习公司请了两个星期的假进行作息调整,每天看书学习,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休息,他每天都连续走个半个小时的路来活动血液。为了让身体状态更好,保证捐献能顺利进行,体质偏弱的黎金山从三月份开始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锻炼、晚上十二点前睡觉的生活节奏。“以前锻炼身体总是半途而废,但这一次,一种说不出的使命感让我有了动力,并把这一种坚持变成了习惯。”三个月后,黎金山增重了十斤。

5月26日,彭润霖前往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注射动员针。6月14日,黎金山也进行了注射。6月28日,孙国强也开始了五剂动员针的注射。动员针的作用是将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以便尽可能多的分离出干细胞。“打完动员针之后会有酸涨的感受,每个人程度不一样。”彭润霖说。孙国强则感觉“打完针后腰比较酸,那几天晚上经常容易出汗”。黎金山坦言,去医院打动员剂最大的感受不是来自动员剂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感,而是来自隔壁病房白血病患者的哭泣声,这让他意识到,“志愿者所做的就是让病魔缠身的患者少一分痛的伤害,多一分生的希望。”

“11383”“11488”“11596”的接力

5月30日,彭润霖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深圳工作站第414位造血干细胞(骨髓)捐赠者,全国第11383位捐赠者。黎金山紧随其后,成为全国第11488位捐赠者。7月2日,孙国强也成为了全国第11596位捐赠者。这是三名深大学子的接力,更是拯救生命的合力。

回忆起正式捐赠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彭润霖表示捐赠前一晚心情很激动,与同房的捐赠者朋友聊天到深夜。此次捐赠是深圳首次安排三位捐献者一起捐献,在原本的两人病房,安排了三张病床,相互鼓励,并结下了“一起捐过髓”的革命友谊。第二天早晨捐赠的过程中,彭润霖和同病房的捐献者相互加油。在捐赠过程的最后,他内心很是激动,躺在病床上,彭润霖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

彭润霖捐献造血干细胞。

孙国强的捐赠过程持续了近四个小时,不同的是,这次捐赠只安排了他一位志愿者。采集的过程漫长而平静,虽然伴随着胳膊僵硬酸疼,但比起可以为患者带来新鲜血液,孙国强觉得捐献所经历的一切都很值得。

这期间,他们都感受到了各方无微不至的关爱。医院及深圳血液中心的医生、护士、志愿者提供了最好的后勤服务。“医生们累了,休息一会儿后继续陪着我们,有种全世界都在陪我们一起战斗的感觉。”彭润霖说道。孙国强频频称赞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医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耐心的解答,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感到放心。”

黎金山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多小时。在这三个小时中,陪伴着他的除了医护人员和同房的其他捐献者,还有那位来自受助者小朋友的来信和礼物。看着这些,黎金山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位已离开人世的小学同学的身影。“如果当时的技术足够成熟,有匹配成功并愿意捐献的志愿者,他应该也能像这次的受助者一样重获新生,拥抱希望吧。”黎金山心中想。

对于此次捐献过程,黎金山对医护人员的辛劳工作表达了深深感谢。打第一剂动员针时是世界献血日,也正逢端午,当天原本放假的食堂工作人员特意加班,为捐献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医护工作者里面有着年轻的党员同志,志愿者则是曾经做过捐献、现在依然参与志愿服务的‘过来人’。”医护工作者兢兢业业守护安全,志愿者接力,共同传递信心和经验。

深大青年担当架起生命“桥梁”

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作为一名党员,孙国强希望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党的生日献上祝福,也为远方陌生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同样作为青年党员的黎金山对这次捐献感触颇深,他从2016年第一次献血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到现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的行列,并成为这个队伍的中坚力量。在他看来,当代青年依然有着同一百年前的年轻人一样的青春热血,在抗击疫情中的青年医护工作者、在抗洪救灾中的人民子弟兵、在保卫边疆中的边防战士,青年一代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身影激励更多人时刻准备为社会服务挺身而出。

彭润霖觉得,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和深大开放包容、回报社会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学校的理念和氛围令我相信,我们帮助他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互相帮助,开放包容。”

截至目前,近三月以来,每月都有深大学子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志愿活动。据记者了解,深圳市血液中心仍在对接其他参与捐献的深大学生,不久后深大的捐献志愿者将越来越多。

“捐献干细胞是对自身的造血系统能更新再造,不会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影响生育,影响造血,不会浑身乏力。”提起普通大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会,彭润霖和孙国强积极辟谣。谈到对干细胞捐献志愿活动的未来,黎金山提出了自己的期待——社会上如果有一个还未放弃生的希望、坚强与命运斗争的人需要帮助,希望大家挺身而出,给自己一个珍爱他人生命的机会。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活动,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共同架起更多守护生命的“桥梁”——这是三位深大捐献者共同的愿望。

责任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