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原创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大湾区创科发展需要两地合作 取长补短

2019-03-13 10:06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一)高校合作

实习记者北大(港青)张琳:在大湾区框架下,香港和内地高校合作这一领域内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呢?

黄玉山:这个问题很好,第一是香港和内地高校合作这一方面,第二就是突破,突破就是说有什么新的做法,其实我觉得在高校领域里面内地和香港的合作,特别是大湾区,前景是很好的,而且以前也做了不少合作的工作,比如说浸会大学在珠海有一个联合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也有一个深圳的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最近也要在广州开一个研究院,所以这个举措已经不少。除了这几个学校外,我觉得以后别的学校也可以有合作的机会,因为这几个学校都是研究型的学校,他们在内地基本上都是想发展研究生的教育,而且是收内地学生,那我觉得除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的大学(方面)香港和内地也是有合作的空间,今年的李克强总理就很强调要发展高质量职业学校,本科发展以外职业学校的发展也很重要,创新、科技发展和工业发展不仅需要高尖人才,也需要技术人员,那么中国的技术人员其实不够,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像德国这个国家很重视科学以外,也很重视技术,他们的产品为什么特别好呢?是因为技术水平特别高,所以我们怎么样搞好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很好的技术员,这些大学都可以合作。

黄玉山:你刚问到有什么突破,我刚好想到一个突破,而且是很新的突破,我写了一个建议这次交到人大去了,我觉得我们香港的学校到大湾区建学校是培养内地的学生,但是我们香港学生也可以利用大湾区的发展以有所得益。香港学生能来内地学自然最好,但是不是很多人有这个机会,现在也有一些香港学生到内地短期旅游和交流,3-5天的也不少,但是这个太短了,他们在内地生活就几天,对了解中国国情、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时间太短,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说我们香港的同学可以来大湾区有一段比较长的学习机会,比如3-4个月,这样他们在那边可以学习、生活,可以和内地学生接触,这对于他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包括提升民族认同感、增进对国家的认识就很有效,3天、5天实在太短了。我想到一个办法是,在大湾区选几个城市,由广东省、港、澳三地政府合作起来,联合香港各个院校,成立一个大湾区香港院校的联合通识教育中心。因为我们在大学里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的课程,比如工程、会计、化学等,也要学通识,每个人的通识课可以来大湾区这个通识中心,在这里(通识教育中心)建个很漂亮的校园,有宿舍、运动的地方等,让他们在这个地方学习中国的文化、风土人情、国情,了解中国的历史,而且在这个地方生活几个月,可以跟这里的居民有交往,这是对了解国家最有效的方法。第二点就是这个通识教育的课是香港的院校与内地合作来设置这个课程,那这个课程是属于港式课程,是由香港的院校来设置、营办和推动,然后由内地政府来支持。第三是学分是承认的,他们没有浪费时间,来这里学习3-4个月,学分是被香港的大学承认的,比如你是港大的,那港大就承认你这个学分,比如你是理大的,那理大就承认你这个学分,在没有浪费时间的情况下促进大家对自己国家的了解,而且在这里可以有生活的经历、经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认识感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这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香港特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需要各个院校的领导人的支持,大家都同意并一起来组织。这个联合通识中心,不仅有学习、运动、参观、实习等,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怎么做这些是技术上调配的。如此我们香港的学校来培养大湾区人才之外,还可以反过来用大湾区这个机会,吸引香港学生到大湾区来接触整个国家的文化、了解,而且这是学习的一部分,又是通识教育,也没有荒废时间,还可以赚学分。 

黄玉山:将来香港与内地是互相的、互利的,我们不只是来内地培养人,而且是双向的,我们创造机会让香港学生到内地学习,成为学习自然的一部分。人有接触就有了解,了解了就有感情。人不接触就越误解,更可能猜测甚至互相讨厌。通过通识教育,让香港学生自然融入,而且中国有很多香港都学不到,比如说中国文化艺术、民俗等,具体到皮影戏怎么做,国画、中医等,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增润自己,这些香港教育中缺失的东西可以到大湾区来充实自己。

(二 )创新科技

实习记者北大(港青)张琳:国家非常注重创新驱动,香港有其创新优势,深圳也有高新产业,香港和内地有什么可以探索的合作点?

黄玉山:因为从事科研,我也比较有了解,我一直也在跟踪这个问题。对香港科技力量要有一个客观的概念,香港的大学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都很好,这是公认的,因为香港可以请到很多有名的教授,这些教授有的是国外来的,有的是海归的,有的是本港的,这些香港的大学教授的学术潜力都是很好的。因此,他们发表很多论文、文章让香港的大学排名都很前。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做的都是基础科学、研究性科学,都不是可以换成实际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以我们香港和深圳比起来,我们香港的大学研究可能比深圳强,但是深圳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们这个研究开发能力就比香港强很多。因为深圳创新和科技发展工业换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百分之二十几,可能我们香港百分之一还是二都未必有,我们是服务型行业,香港的工业是零,我们并没有创造财富,香港政府投资了一个亿,市民对政府行为也有误解,以为几年后香港就可以在这一块得到回报,还不是那么容易,是个美丽的误会。除非香港跟深圳结合起来,刚好深圳的基础研究比较弱,他们的研究开发比较强,而我们正好反过来,那双方怎么合作呢?现在大家都在想合作的方式。

黄玉山:比如说,一是香港好的教授可以到内地从事短期的研发项目,但是香港的体制和原则上并不是很鼓励,在香港教书突然间需要去深圳两个礼拜怎么行?这个体制上不行,那现在就是要改变这个体制,那这就需要香港政府和香港的大学的领导人同意这个做法才可以。二是可以鼓励深圳研发很好的公司到香港设立 R &D Center研发中心,然后可以请香港的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还有在国际上招兵买马,将香港慢慢变成研发中心,研发中心需要请很多人,就可以制造出大量财富,而这个做法是需要政府同意。三是香港也要改变,也要鼓励自己的研发,现有体制是鼓励香港的大学教授做研究科学,这也是很好的,只是除了这个之外,应该有些人做具体的研究与开发,即应用性研究。不用所有的老师的去做,可能大概百分之二十五的老师有能力有兴趣的可以去做,那么就会成立公司、下海,就可以创造经济价值。香港的经济引擎太少了,只有金融,过于单一,没有工业和技术,所以我觉得大湾区发展起来就要面对这个问题,大湾区的创科发展是需要两地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就可以慢慢做出来。(实习记者:北大(港青)张琳)

【采访花絮】

此次采访实习记者:北大(港青)张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来自香港。张琳中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北上求学,作为北大国关人,她重点学习世界不同的文明、信仰与价值观,观察国际政治中的博弈、斗争与妥协,并通过与内地的优秀学者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菁菁学子交流,更加明白“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的深刻含义。在采访过程中,有趣的是黄玉山校长在得知张琳是港生到北大读书后,居然反过来追问张琳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及这两年来张同学的学习经历。对于张琳选择到北大学习的决定,黄玉山表示高度的认同和赞赏,还让张琳一定要转告父母支持孩子这一升学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未来,我们也希望更多香港学生到内地学习和探索,通过体验内地的人土风情,从而提升他们对国家的了解,并拓宽视野,增润成长。

责任编辑:董非
特别声明:本文来自@深圳自媒体平台,仅代表@深圳自媒体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