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文学院成立聚拢全国知名作家,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掀开新篇章 广东文学,春潮澎湃正当时
2023-03-27 07:58
来源: 南方日报

花城文学院成立聚拢全国知名作家,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掀开新篇章 广东文学,春潮澎湃正当时

人工智能朗读: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春雨浸润,万物生长。连日来,王蒙、李敬泽、麦家、陈晓明、刘震云等近百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齐聚广东,见证花城文学院落成,文学大师共襄盛举、高谈阔论,展望大湾区文学创作恢宏图景。

采九州之精华,纳四海之新风。岭南独特的地理人文,让广东成为孕育文学的“富矿”,一代代作家扎根南方热土,书写出一部部经典文学作品——妙写岭南风韵的《三家巷》、展现珠江两岸秀美画卷的《香飘四季》、描摹年宵花市盛况的《花城》……在这里,文学激荡出强烈的时代弦音,诞生一个个熔铸奋斗与辉煌、光荣与梦想的“春天故事”。

今年春天,广东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学热土,花城文学院成立、花城文学榜公布,召唤文学大师、中青年作家关注这里、来到这里、扎根这里,以手中之笔描摹伟大时代,开启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一次承前启后的文学接力

文学灯塔、文学塔尖,受聘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的两位名家麦家、陈晓明不约而同用这两个词语形容花城文学院成立的意义。

“举广东之力来做一个文学院,无论如何都是应该的。”陈晓明说,花城文学院不单是广州的,也是整个中国南方文化的一个要地,意义非常大。

花城文学院的成立,像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文学接力。花城,广州的别称,是秦牧散文集的名字,也是一本杂志和一个出版社的名字,曾串联起一个时代文学大家、名作与广东的关联。

路遥历时四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经历被退稿后,于1986年11月在《花城》发表。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花城》首发。毕飞宇、虹影等著名作家的处女作最早也是在《花城》发表的。

在作家刘震云看来,花城文学院的创立,跟其他文学院不同的是,要秉承创新、探索、包容的精神,这与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作家张炜则希望,花城文学院能够领风气之先,进一步联通世界文学,焕发心灵的勇敢。“不同地区各有特点,但南方的开放之风、创新之风应该更强烈,提倡的文学精神应该更自由。”

花城文学院落子羊城,向海内外华语文学界发出强烈信号。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朱寿桐建议,作家、评论家要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宏观视角介入,解析一个个大湾区题材背后关联的时代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真正写出在华语文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擦亮文学的“南方坐标”

如果说,热爱文学的人是踏浪而来的弄潮儿,南方就是他们文学弄潮的现场。

“写作,到南方去!”这既是许多文学大家心中不曾磨灭的梦想,也是新一代中青年内心灼热的渴望。

“广东是热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时代的入海口,无数人随着命运的河流来到这里、出江入海、落沙成洲。”以作品《皮囊》《命运》畅销的青年作家蔡崇达此次成为花城文学院签约作家,在他看来,这几年,很多创作者在努力捕捉广东这片土地的故事,反映这个时代的壮阔。

近年来,广东文学佳绩不断,累累硕果折射着南方的富饶与丰沛: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将目光聚焦于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魏微新作《烟霞里》的“70后”女主人公田庄,见证了经历改革开放巨变的广州;深受江南书香浸润的葛亮,在《燕食记》中以粤港饮食亲近岭南文化的内质和肌理……一部部文学精品浓缩了广东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湾区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丰富实践与瞬息万变的精彩现实,呼唤着每一位作家,也考验着每一位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认为,新时代文学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和独特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为广东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无限可能。

花城文学院的成立,再度擦亮文学的“南方坐标”。“目前广东的文学创作可以说生机勃勃,充满可能性。”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杨庆祥认为,邓一光、熊育群、陈继明、魏微、王威廉、林棹、蔡东、陈崇正等中青年作家、诗人用富有个性的写作构成了当代文学版图中的多元色谱。

花城文学院聚拢全国文学名家资源,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拓宽文学产业道路,推动文学破圈,打造文学产业版权交易与孵化平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创新动力。

“广东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一脉。”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董事长谭君铁表示,花城文学院聚拢全国文学名家资源,思考新的文学命题,开拓新的文学空间,助力广东文学人才培养及文学业态升级,必将展现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大湾区文学版图生机勃勃

因花城文学院成立,“新南方写作”再度被作家和评论家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版图的延伸,也让这里的文学创作更富想象力。

陈晓明认为,今天在大湾区大背景下提出“新南方写作”,时机更成熟,更容易去实现。众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新南方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地理区位,也应该是一种文学和文化的象征,通过作家们持续创作,这一象征将会成为真正有效的历史景观。

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在广东,深挖湾区的丰厚文化资源,书写新时代湾区故事,为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近年来,广东省作协突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特色品牌,“改革开放再出发”深扎创作活动自2019年以来,收获了《平安批》《金墟》《同乐街》等多部湾区题材优秀作品,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深圳前海,为中国作家、广东作家提供了良好契机和重要平台。

屹立于白鹅潭畔的广东文学馆将于今年投入使用,将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集纳南方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学向海而生,风行之处有新生。”麦家相信,花城文学院将广东过去因为“花城IP”而积淀的文学资源重新启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走向兴盛。

花城文学院签约作家葛亮认为,广东文化流转、撞击与融合衍生出的文学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未来,既可和北方文化对话与交互,共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的轮廓;同时以亦借其地利走向海外,将中国文学的独特属性与面向,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得以展示。”

未来,花城文学院将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邀请两岸三地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圈的嘉宾齐聚羊城,共商文学未来重要议题。陈晓明相信,这将为中华文化的认同、交流和沟通赋予更多意义。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 实习生 钟晴

统筹:李培 刘炜茗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