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了两年,终于回来了。”2月初,在广州创业的香港青年柳妍熙赶上了香港青联2023年的第一场活动,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好朋友,幸运抽到了新年礼物。
从2月6日零时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让更多内地和港澳青年,又开启了自由“穿梭”大湾区的多城生活。
广东是青年人口大省,湾区内地城市青年占比高达39.2%,是全国乃至全球青年人口最集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青年聚集已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的战略优势。
如今,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过起了“三城”生活。澳门是他工作生活的主阵地,他在这里进行了20多年的芯片教学科研。10年前,他经常踏上一条连接珠海横琴和澳门的河底隧道。穿过隧道,他来到澳门大学的珠海横琴校区,那里设有实验室分部。
4年前,在这个仅与校区一路之隔的横琴青年创业谷,他和团队的学生用实验室的专利技术成立了一家公司。近两年,由于深圳科技企业林立,市场前景广阔,麦沛然又在深圳河套科技园设立了实验室的分支机构,侧重开拓芯片技术的应用。
“我们希望发展成为第一个大湾区多城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芯片领域作出贡献。”日前,麦沛然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分享了自己在澳门、珠海和深圳三地奔走的经历。
麦沛然只是一个缩影,随着大湾区产学研“共享创新”的氛围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开启了类似的多城生活,打通高新技术的研发、制造、应用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