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区新一届政府聚焦“科学 产业 城市 民生” 下一盘大棋
2023-01-11 21:3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光明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区新一届政府聚焦“科学 产业 城市 民生” 下一盘大棋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1月11日讯(记者 林秋颖)1月11日上午,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区长邱浩航代表光明区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对区一届人民政府工作进行了回顾,安排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以及2023年重点工作。

光明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图片来源:光明融媒)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奋力谱写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新篇章。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在建和运营大科学装置、研究平台、实验室达14个。主动承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47项,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项37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共达3549件。全国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转化新模式。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1200人,科研院所人才突破4400人。

过去四年,开启了光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新时期。引入全球近百家顶级机构参与光明规划设计。出台光明科学城总体空间规划纲要。土地整备累计3847公顷,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城市更新供地141公顷,新供应用地862公顷、供应总量翻番。市区两级新布局建设项目超600个、投资超千亿元,建筑业爆发式增长50倍,建设规模稳居全市前列,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8项。

过去四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854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近1370亿元,年均增速8.1%、全市领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72亿元增长至9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0亿元增长至23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4%提高到6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735家,增长近3倍,增加值实现翻番。全区上市公司增至2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1家,国高企业数量增幅近200%、达到1703家。

过去四年,推动城区功能、品质、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光明国际汽车城隆重开业,成为大湾区汽车消费新中心。赣深高铁、地铁6号线、6号线支线建成通车,光明迈入“双高铁”和地铁时代;13号线加快建设,18号线光明段纳入轨道五期规划。公园之区全面建成,279座大小公园星罗棋布,200余公里绿道碧道贯通全城,人均绿地面积全市第一。高标准完成11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考核成绩全市第一。

过去四年,推动辖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实现全流域15条干支流、148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茅洲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案例,海绵城市三年试点成绩全国第一。实现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0.6%,改善幅度全市第一。整改补划永久基本农田2362亩,全国率先通过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验收。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成为9年以来深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区。

过去四年,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光明特色的治理路径。创新打造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保持化解率99%以上,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光速办”获评中国数字政府卓越贡献奖,白花新型智慧社区获评“中国智慧城市十大推荐案例”。

过去四年,奋力朝着“民生七优”目标迈进。新改扩建中小学27所,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7890个、高中学位12600个,四年新增学位数是过去十年增量的三倍。公办幼儿园实现从0到55所的跃升,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21120个。累计引进深圳实验学校、深圳中学、市二幼等名校名园近20所,成立11个幼教集团和7个学区联盟。中山七院、国科大深圳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基本建成,新增社康16家,达到58家;成立全市首家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谋划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被省政府确定为大湾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引擎。筹建公共住房34300套,供应14478套,新增供应商品房379万平方米。

区长邱浩航代表光明区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图片来源:光明融媒)

新一届政府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新一届政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区委“1+2+3+4”工作体系,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不动摇,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届政府将聚焦区党代会目标任务,重点在“科学、产业、城市、民生”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紧紧围绕“科学”这一核心要素,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进一步增强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力争新引进2—3个代表国际前沿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增强科学集中度显示度。

大力引育大院大所。争取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引进3所以上高校研究中心,培育10所一流大学创新机构。

坚定支持基础研究。努力在基因工程、脑图谱智能绘制、生物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承接国家科技项目200个以上。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实现基础研发占R&D经费20%以上。

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高标准打造光明科学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建成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概念验证、中试小试等成果转化平台10个以上。建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

广泛汇聚科技人才。强化装置聚才、产业引才、环境留才,集聚院士团队超50个、顶尖科学家超百名、博士研究生超万名。

二是牢牢立起“产业”这根顶梁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核心引领区。打造新材料应用示范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先行区。打造华南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大力培育5大未来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发展先导区。打造大湾区绿色经济产业示范区。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时间谷”。支持内衣基地打造“总部+研发+生产”集聚区。打造1个建筑业总部基地,建设1—2个建筑科技产业园,引育建筑业企业超60家,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积极培育做强服务业。加快构建数字化现代物流体系,建成光明、玉塘、马田物流转运中心。加快丰富高品质、多元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凤凰城国家级消费商圈,建成星河COCO City、光明国际汽车城二期。

集聚发展科技金融业。设立光明科学城母基金,配套概念验证基金、中小试基金等各类基金10支以上,总规模200亿元以上。

着力培育科技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高标准建设2—3个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建成海吉星光明物流园。

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打造百亿级企业20家左右,培育千亿级企业1—2家。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力争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家。力争聚集“潜在独角兽”40家以上。新增国高企业400家以上。培育规上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

加大力度整备产业空间。释放产业用地200公顷以上。筹集高标准产业用房2000万平方米。建成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园区7家以上,认定特色园区示范项目10个以上;加快建设10个区属国企自有园区,推动30个老旧工业园区统租改造。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力争引进百亿级项目5个、十亿级项目20个以上。

三是深耕细作“城市”这片主阵地,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深圳北部中心,推动实现与科学中心融合共生的城区发展新格局。

规划引领“双高”新境界。实施公明、玉塘等重点区域景观改造,完成20条道路沿线品质提升。

统筹推进“一河两岸三引擎”开发建设。加快完成茅洲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并进入实施阶段。围绕大科学装置集群打造北部创新驱动引擎。围绕光明中心区打造中部生态都会引擎。依托高端产业综合体打造南部产城融合引擎。

建设枢纽型交通强区。构建“30分钟交通圈”。大力推动轨道6号线支线二期、13号线二期北延建成通车,推动轨道18号线、26号线、29号线和深莞增、深广中轴城际规划落地,推进轨道光明站与高铁光明城站“双枢纽”TOD综合开发。构建“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新建道路80条以上,打通断头路30条以上,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200公里以上,新增宜停车泊位1000个,新建立体停车库20个。构建轨道、公交、慢行无缝接驳交通服务体系,新增优化公交路线50条。

打造智慧和韧性城区。逐步建设全域CIM数字孪生城市,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物联感知能力中枢。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持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建设再生水利用配置典范城区、污水零直排示范区、省级水利风景区。积极推进“无废城区”建设,打造全市建筑废弃物治理示范区、垃圾分类标杆城区。推动新建、重建工业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建设全域文旅示范区。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成绿道200公里、碧道40公里、郊野径150公里、骑行径150公里。建成山水连城示范区。新建提升公园21个。打造5个自然教育中心,争创全域自然教育示范区。实施“文化传城”计划。年均开展高品质文体活动100场以上,打造户外运动之区。实施“烟火漫城”计划。每个街道打造2处特色商圈、2条以上人气美食街。

厚植城市科学基因。打造全市独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新品牌,推出十大科学精品课程。

四是深情演绎“民生”这首主旋律,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吸引优质服务机构20家以上,年均发布岗位5万个以上,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孵化基地10个以上。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新增中小学24所、学位3.8万个。建成1—2所高端国际化学校。

建设北部医疗中心。培育辖区“三甲”医院优势学科群,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遴选打造10个研究型科室。新增社康中心8家,力争千人床位数达8.4张,千人医生数达3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4岁,朝着“超级医疗中心”建设目标稳步前进。

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多渠道筹集建设公共住房4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供应各类住房7.2万套。新增入市商品房400万平方米。完成8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完善康养育幼体系。建成养老机构6家、养老床位数660张以上,实现长者食堂和助餐点社区100%全覆盖。建成托位5200个,其中普惠性托位4160个,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关爱帮扶弱势群体。建成6家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孵化培育5家以上残疾人企业或社会组织,每年培训残疾人300人次以上,加快无障碍城区建设。

下大气力打造平安光明。完善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争创非诉矛盾纠纷化解示范区。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区。

全面提振集体经济。纳管空间200万平方米以上。

持续提升城中村综合品质。着力打造设施完善、村城融合、各具特色的示范街区20个以上。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新型人才公寓、产业宿舍不少于1万套。

大会现场。(图片来源:光明融媒)

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根据区第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三地”。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引进大院大所。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夯实科研经济发展基础。加快聚集一流科研人才。高水平举办光明科学城大会。

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推出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落地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引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筹集拓展优质产业空间。持续激发消费商圈活力。持续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夯实城区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深圳北部中心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土地开发利用。建设枢纽城区。建设智慧城区。建设韧性城区。

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高质量与高颜值良性互动。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提升市容市貌。启动城中村综合品质提升。扎实开展文明创建。营造良好安全环境。维护稳定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养融合服务质量。加快文体设施建设。完善住房供给保障。

大会还书面听取了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听取了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听取了区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征选情况的报告,表决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草案),表决通过了区二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办法(草案),表决通过了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办法(草案)。

[编辑:邓红丽 黄紫茵]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