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岛实验室如何耕好科研“试验田”?成立五周年累计引进院士12人,实现创建国家实验室目标
2022-12-27 09:00
来源: 南方日报

生物岛实验室如何耕好科研“试验田”?成立五周年累计引进院士12人,实现创建国家实验室目标

人工智能朗读:

一个没有行政级别、无固定编制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顺利实现了创建国家实验室的战略目标。这样的创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

近日,生物岛实验室(原名为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讲述了五年来的“创业心经”。2017年12月22日,生物岛实验室经省政府授牌正式成立,属省级登记事业单位,是广东省对标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的首批4个省实验室之一。

初生伊始,生物岛实验室便承载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期待。通过深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生物岛实验室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力,在科研任务、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疫情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五年答卷。

两家实验室“血脉相连”

仅用35天时间,生物岛实验室项目负责人、研究员吴光明便带领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表达人的新冠病毒受体ACE2的人源化小鼠。正常情况下,完成这类工作至少需要半年。

“新冠病毒十分狡猾,大多数人类感染者起初为无症状或者轻症,这在小鼠身上更加明显。”吴光明说,疫情发生之初,科研人员借助小鼠开展药物筛选、疫苗开发等工作的时间窗口非常短。

经过紧急上马、不懈努力,生物岛实验室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手段,尝试构建早衰或带有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缺陷等特征的小鼠模型,为药物的精准筛选与重症救治提供了重大参考。

以此为缩影,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生物岛实验室以科研成果响应国家需要,建立起“防、检、治”一体化疫情防控体系,实施多个“战时”科研攻关项目。新冠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AI辅助诊断系统、磷酸氯喹老药新用法等一大批成果,均用于抗疫前线。

如今,生物岛实验室参与疫情攻关的相关团队已划转至广州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主任助理汪会盛介绍,广州实验室将在新冠疫情基础研究、预测预警、快速检测产品和创新药物疫苗研发等方面持续攻关,为我国乃至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两家实验室血脉相连、情同手足。”汪会盛谈到,生物岛实验室是广州实验室主要筹建单位和实体化运行的依托单位,为广州实验室筹建和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在人才、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生物岛实验室向广州实验室进行输送、支撑和支持。例如,前者将新装修的科研场地和新建设的科研平台先行提供给后者使用。

抗疫期间,生物岛实验室迎来建设发展的“黄金期”,不仅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疫先进集体,还助力推动了国家实验室创建。未来,生物岛实验室将作为广州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工作。两家实验室还将在科研任务协同、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共享、人才交流与培养等方面协力发展。

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走进生物岛实验室的超净间,身穿白大褂的研究者们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利用工业软件“精雕细琢”;另一侧,在细胞实验室内,一批科研人员正在用试管提取彩色的试剂溶液。二者结合,一个“建在芯片上的实验室”呼之欲出。

“这是把以往人为操作的试剂使用过程,在微小的芯片上呈现。”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微纳流控产业研发团队负责人徐强表示,生物岛实验室团队尝试将生化检测实验室扮演的角色“移植”到芯片上,使得大型检测自动化、浓缩化,从而在更大范围实现疾病早筛早防。

今年3月,徐强团队发布的系列拟合作开发方向,迎来市场主体的广泛关注。“我们既要寻找市场前端的合作,也要技术后端的支撑。”徐强说,“市场需要下一代检测技术,此前我们已与达安基因展开合作;后端则需要更多技术集成,比如通过3D打印快速打样。”

随着生物岛实验室为国家实验室筹建挂牌和高效开展科研攻关作出突出贡献,其初心战略目标已完成。根据省市部署要求,生物岛实验室站在了“二次创业”的新起点,将由全能型研究机构转型为专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为此,生物岛实验室制定了未来五年建设的“3610”战略规划——聚焦创新器械、创新药物、创新疫苗三大研究方向;发挥产业智库、资源汇聚、专业孵化等六大功能;搭建细胞药物制备平台等十大服务平台,补齐关键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短板,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我们希望成为能够‘自我造血’的实验室,拥抱市场实现产业‘防腐’。”生物岛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省实验室处于产业的核心环节,可以带动上游科研和下游应用。因而,生物岛实验室力图辐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探索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经济”。

根据规划总目标,生物岛实验室争取到2027年底,运营模式基本定型,基本具备自给自足的造血功能;到2032年底,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标杆机构。

扶上马,送一程

在生物岛实验室,重大项目的带头人不仅有学科泰斗,还有一批批青年科学家挂帅。他们不只在实验室内埋头攻关,还得到了企业、高校的强劲支持。“二次创业”正需要这种薪火相传、内外兼修。

首先是“练内功”。成立以来,生物岛实验室建立了完整、规范的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探索举荐制、总师制、揭榜挂帅制等,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探索包干制和科技经费负面清单制等,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其次是“引外援”。生物岛实验室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结缘,后者建有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疫情发生后,广医五院与生物岛实验室启动联合应急攻关,仅用29天完成了相关药物临床试验,获得全市首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批件。

市场化和专业化,是生物岛实验室“二次创业”不可或缺的因素条件——发展尖端科技与开展成果转化,既少不了市场激励和资本驱动,也离不开科学规律和科技体制的专业引导。

截至目前,黄埔区已对生物岛实验室投入财政扶持资金10.45亿元,到2023年预计还将继续投入约4亿元用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广州市黄埔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伟权介绍,该区对区级财政资金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并纳入银行监管专户,在未超使用范围和规定的情况下,生物岛实验室可根据平台发展,自行调剂各项费用支出。

广州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王洪成表示,市级层面将加快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科研攻关、推广应用、成果转化、孵化、股权激励、金融、人才、税收等方面提出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例如,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受益人群,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除了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还可以奖励给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提升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

扶上马、送一程,广州市、黄埔区两级政府政策接力,为生物岛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更上一层楼”,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数读

五年磨一剑 创新成果丰

科研任务

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等五大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省、市级纵向项目77项,获批科研经费约3.6亿元,共计发表署名文章1051篇,论文影响力(CNCI)和ESI高被引论文在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中排名第一。

人才培育

累计引进科研人员高达1500人,其中院士12人,课题组负责人(PI)105人,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61人,省级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区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5人。累计培养博士后74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6人。

平台建设

高标准建设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平台。投入4亿多元建设10个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实验室内外开放。据初步统计,自去年运行以来,已为50余个科研团队350余人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次。

知识产权

现已获批1个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及2个区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累计开展专利挖掘近200次、可专利性检索近200次。申请专利232件,其中发明专利155件、PCT34件、海外布局申请4件。

成果转化

累计孵化企业12家,其中估值超亿元的4家。通过技术作价与配比投入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在疫情攻关方面,围绕“防、检、治”一体化疫情防控体系,迅速取得23项抗疫成果。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