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深化产学研合作,向企业集聚创新要素 博士进厂下田 当起创新“外脑”
2022-12-17 12:06
来源: 南方日报

江门深化产学研合作,向企业集聚创新要素 博士进厂下田 当起创新“外脑”

人工智能朗读:

预计再过3个月,喷上特殊涂料的一列复兴号车头就能完成中试产品性能验证。从团队对接到产品1.0版本投入野外道路运行测试,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广东雅图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雅图高新”)只用了短短3个月,就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目前,江门正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与省科学院合作共建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江门产研院”)这一产学研创新平台,服务全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目前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推动研究所与企业共建33个创新平台,柔性引进39名博士。”院长林展江说,如今,博士“扎堆”投身企业,当起产业创新“外脑”,科技创新将成为江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把实验室建到生产车间里

飞驰的高铁,要保护车体、减少阻力、易于清洁、保持色彩,还要降低成本和能耗,这是轨道交通对高铁涂料提出的严苛要求。

江门产研院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联合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研发出新型的自清洁漆,并准备在野外道路应用现场进行验证。“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础扎实,是自清洁漆转化落地的不二之选。”江门产研院副院长任志明博士说。

经过调研走访,雅图高新在数家企业中脱颖而出。雅图高新是江门本土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耕汽车修补涂料、高端工业涂料等细分领域,还有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聚集一批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高端技术人才,加速推动多方合作。

“我们本来也在研究相关课题,有了省科学院研发团队的加持,更加事半功倍。”研发部工程师方律每天在厂区的研发大楼里上班,跟他同组的几位同事如今与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的博士团队和江门产研院组成了一个创新团队,专攻自清洁漆的研发和应用。

走在广东博盈特焊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盈特焊”)的生产车间里,电焊声“滋滋”不停,转身就可能“偶遇”一间实验室。焊接部经理郭俊飞说,把实验室建在生产车间里,既能同车间共享仪器设备,也让科研团队更贴近实际生产。

博盈特焊主营堆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产品广泛应用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累计为超300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锅炉供应防腐防磨堆焊装备,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但企业很快意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的热值越来越高,垃圾焚烧炉的温度也随之提高,必须要做出更耐腐蚀、更耐高温的产品,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们刚刚研发出一种耐腐蚀、耐高温的新材料,可以通过企业走向更大的市场!”今年4月,借助江门产研院这一创新平台,博盈特焊对接上了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双方一拍即合。

易江龙成为了柔性引入的博士之一。第一次来到博盈特焊,他眼前一亮:没想到研究成果与这里的生产场景这么契合。从实验室来到生产车间,不仅可以测试材料在实际生产中适用性,更难得的是可以获得材料在使用后反馈的数据,反过来推动基础研究的进程。

如今,博盈特焊已经成为易江龙第二个实验室。“论文上得出的理论转化成了产品,在产品的推进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个过程太让人心动了。”他说。

12位博士来创业“种田”

每隔一段时间,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的博士孙东磊团队就要来到江门开平,挽起裤腿下田种禾。

早在2021年,该研究所联合江门产研院在开平落地农业科技项目,包括孙东磊在内的12位博士出资18%,成为了江门市硕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硕地公司”)的股东。

孙东磊和同事之前研究得出,将水稻和浮萍进行复合种植,能够产生多赢效果。他解释,浮萍是高蛋白植物,不仅可以降解重金属、肥沃土壤,还能作为家禽的优质饲料,密集生长的特征还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稻除草剂的使用。

“之前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想知道在实验室得出来的结果,能不能真正落地到田里,也希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带着这个问题,孙东磊来到了江门,因为这里耕地广阔、交通便利,是试验田的首选地。

机缘巧合下,江门产研院对接上了当地农业科技公司,多方共同出资成立了硕地公司,并在开平设立了近千亩实验示范田。目前,博士们正在调整复合种植模式的细节,例如选择什么样的浮萍品种,在什么时间开始在田里种。

孙东磊说,以前埋头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对成果转化的好与坏并没有太多感受。如今亲眼见证研究成果一步步变为田里的收获,又从土地里发现了新的研究问题,“做科研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更强烈了”。

明年春天,硕地公司的成果将正式在水稻示范田应用。孙东磊憧憬,等技术成熟后,他要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农民,带动江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端稳千家万户的“饭碗”。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