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书桌,再回到大地 ——南兆旭纵谈深圳自然与历史
2022-11-30 17:13
来源: 深圳商报

大地、书桌,再回到大地 ——南兆旭纵谈深圳自然与历史

人工智能朗读:

南兆旭演讲“大地、书桌,再回到大地”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30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11月26日,作为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莅临2022年深圳读书月华联演讲秀,开讲《大地、书桌、再到大地》,引来线上线下一片喝彩声。

2004年12月12日坝光风景

南兆旭说,他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是他来深圳的33周年,他与深圳结缘,并真心地喜欢上这座城市。他用徒步方式持续时行深圳自然与历史记录,从2004年至2022年,18年间多达1016次。他对葵涌坝光的关注就是典型个案。这里曾是市民投票选出的深圳31个最美景色之一,《城市画报》曾列入中国最想与爱人分享的60个小地方之一,他展示了2004年12月12日、2015年3月8日和2021年9月30日三个时间点的坝光风光照片,也是深圳发展变迁的缩影。

没有书桌支撑,大地便显得单调乏味,南兆旭的书桌与这一片土地紧紧相连,他热衷于对本地历史文献海量的阅读与收集。

南兆旭著《深圳自然博物百科》

南兆旭说,根据1949年10月中共宝安县地下党收集的情报,当时深圳镇已经有26家商会,可见商业经济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还有,1951年7月1日,深圳镇共有700多家商户响应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捐献“深圳工商号”战斗机。上述史料足以否定深圳由“小渔村”一夜演变成国际化都市的说法。

上世纪70年代,香港游客从观景台看深圳

南兆旭曾在香港一家旧书店,花800港币买了一张上世纪70年代的明信片,激动不已。明信片的正面是一群外国游客在香港观景上眺望深圳河北岸,除了连绵的水塘和田野,便是寥落的村庄。若干年后,他用相机航拍了跨深圳河两岸的照片,南岸的观景台依然存在,而北岸的深圳已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真可谓时过景迁,沧海桑田。

2018年深港边界景象

南兆旭从大地、书桌,再回到大地,恰如禅宗和艺术创造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再回到大地便产生质的升华。他用20年时间写作了《深圳自然博物百科》,是经由上千次的行走记录和数千万字的地方文献阅读后的创作结晶,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中展现了深圳的自然生境与生命万物,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可信。该书获评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南兆旭团队自制的步道观景台

南兆旭说,深圳从东部到西部,山脉连绵,风景幽美,很适合郊外旅游及步行。他经过反复试行观察,推出一条贯通穿越深圳全境的步行线路——“826 步道”。该步道符合三零及三善意原则,三零即:水泥步道零增长、生命物种零冲击、生态环境零损失;三善意即对人的善意、对生命的善意、对环境的善意。步道上的观景台也是他们团队用石块自然堆积而成,简单却传递着丰盛的信息。

他说,深圳是人口高度、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会,成立大规模自然保护区不现实,因此积极推动设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比如:深港边界兽类保护地、观澜河白腰雨燕保护地、王桐山风水林保护地、东涌河红树林保护地等等,这些微型保护区对深圳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批微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南兆旭提倡在地关怀的行走、阅读与写作,希望人们把深圳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用知识与情感推动居住地“向好”的改变。

[编辑: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