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大咖共聚一堂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
2022-11-22 22:3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精英大咖共聚一堂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22日讯(记者 潘润华 翁任莹)知名学者和新闻媒体业界的精英大咖共聚一堂,碰撞智慧火花。11月20日,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论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创新与协作,通过学界和业界的对话交流,充分发挥跨界融合的力量。

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她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表示感谢,并表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作为国内传播研究领域的年轻力量,应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源源不断贡献智慧、思想和方案。

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深圳大学供图)

专家学者共论“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当下与未来”

当天的论坛分上午和下午场召开,分别围绕主题“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当下与未来”和“探索深圳城市传播的创新之道”展开交流讨论。

当天上午,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先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战迪,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深圳市驻深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吕绍刚,深圳广电集团副总编陈红艳分别发布主旨演讲。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洸主持。

程曼丽、战迪和吕绍刚从国际化传播视角出发,前者提出目前国家形势下,国际传播应如何从策略、内容、手段三个方向进行调整。战迪更关注内容传播的“在地国际化”,并在此路径下提出了实施策略。吕绍刚则从实践出发,指出了国际传播及国际形象的现存问题,并从“道”和“术”两方面提出国际传播应进行观念、策略、渠道与保障系统上的改变。

陈先红和周庆安教授,立足大湾区,从湾区视角就国际化传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陈先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人类学价值、话语体系设想以及叙事体系思考展开分享。周庆安教授以多元身份的诠释和认同为重点,指出“大湾区的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最重要平台之一,重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建立稳定的身份认同,同时还需要重视议题构建上的精淮传播。”

陈红艳将深圳作为出发点,以深圳广电的两个平台——直播港澳台与直新闻来分享国际传播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在现场”“讲故事”“善斗争”以及“有传播”四个关键词。

论坛现场。(深圳大学供图)

业界“大咖”齐聚“探索深圳城市传播的创新之道”

当天下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士林,澎湃新闻编委、第六声总编辑吴挺,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李辉发表主旨演讲。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曹博林主持。

韦路就城市传播创新提出四点建议,即进一步凝炼城市品牌;进一步优化城市叙事,要选好、写好、讲好深圳故事;进一步完善全媒体体系;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他指出,深圳拥有潜力和广阔的空间成为国际传播的领头羊。

范红指出,深圳要和国际接轨,一定要有品牌化的概念,要使信息化扩散变成品牌形象的传播,并分享了自己关于区域形象与国家形象、文化认同、品牌化策略以及传播挑战的思考。

钟智锦通过《海外媒体报道中的深圳》这一研究介绍了城市国际形象在纵横维度上自塑与他塑上存在的差异,验证了城市的国际形象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指出国际媒体报道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路径。

刘士林解读与阐述了人文湾区战略,并分享了岭南文化的“在”与“说”,指出岭南文化的“说”比“在”更加重要与紧迫。

吴挺分享了业界在城市传播创新中的不俗表现,讲述“第六声”如何用更大胆的方式来传播关于中国的信息,选择差异性报道讲述小而美的复杂叙事。

李辉围绕互联网平台对国际传播产生的重要影响展开分享,继而提出运用平台进行国际传播的路径,总结国际传播应破除单一整体的“民族-国家”叙事框架,寻找多元价值中的可沟通性话语,以多元视角和多种表达共同丰富中国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张志安教授出席闭幕式,并作精彩发言。他总结性地指出,业界在探讨国际传播时需要有底气,要更开放地面对他者和跨文化交流。他提出了关于深圳的城市传播三点见解:交流重于传播、民间重于官方、文明重于现代。

[编辑:刘梦婷 吴超 王越胜] [责任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