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深圳贡献
2022-10-20 21:4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深圳贡献

评论员 杨建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全面擘画和系统谋划。报告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目标任务,系统论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特别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我们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振了信心和决心。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步的城市标志和代表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对深圳而言,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就是要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任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提升深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和话语权,坚定走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路,围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城市文明典范目标定位,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立足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特色,加快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建设新时代“国际文化大都会”,建成高质量文化强市,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率先为探索建设文化强国新路径,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深圳贡献。

一是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于城市而言,人文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始终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纵观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巴黎等等,无一不是人文精神的高地和集大成者。在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深圳还应注重通过构建城市人文精神,培育涵养、彰显强化富有生命力的城市观念,以培育、形塑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让文明传承,让文脉延续。树立深圳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标识,培育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铸牢市民精神支柱。

二是增强城市文明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的发展应当兼顾平衡性和协调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近年来,深圳的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强文明城市立法普法,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立法,以法治促文明发展,开展城市公共文明建设,连续六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接下来,深圳应统筹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法治建设、社会治理,形成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同时,健全精神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实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程,加强城市文明典范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实践,持续开展公共文明指数、交通文明指数、环境卫生指数、市民文明素养指数等动态监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三是提高城市文化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实施,在技术的驱动下,数字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深圳需要充分利用已有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新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业态升级,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集聚大量创新人才。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应用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数字技术研发及应用,基于扩展现实技术和数字孪生拓展,扩大优质内容供给,鼓励发展“文化元宇宙”、数字艺术、数字展览、数字藏品/NFT、数字创意、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文化大数据体系和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增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对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建好用好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等提供专业服务。

四是提升文化活动品牌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包括文化节庆、国际性会展、国际性体育赛事等在内的丰富而卓越的重大文化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全球城市最具活力的传播窗口。扎根日常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活动体系,是当今具有世界影响的全球城市所着力创造的一条共同经验。下一步,深圳增强文化的精品意识,不断推出优秀的文化精品力作。一方面,实施新时代文艺攀峰工程,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机制,聚焦时代命题和重大主题,在文学、电影、电视、舞台、美术、群众文化、网络文艺等领域,推动创作更多原创性的、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塑造鲜活立体的深圳形象,提升城市艺术精神。另一方面,应营造浓厚的国际化城市文化节庆氛围,丰富“城市文化菜单”,提升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动漫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同时,坚持创意设计引领,扩大“设计之都”全球影响力,将深圳设计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等国际性的设计活动打造为世界品牌,提升深圳在国际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是建构全球叙事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当今世界,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代表了一种新公共资产,不仅与历史认同和价值观念相关联,而且还培养了我们对未来城市的预见方式。话语建构的实质是精神世界的建构,需要理论、知识领域的学术话语表达加以支撑。一座城市没有自己的学术话语系统,在城市人文精神上也会逐步迷失。深圳40多年改革开放创新的探索实践,是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探索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理论的重要研究“富矿”,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创新的鲜活事例和生动素材。因此应加强学术话语表达和学术研究体系建设,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注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时,着眼于增强城市话语影响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深入发掘城市文化的行进历程,进一步发现和理解城市的历史,保护传承活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公共文化记忆和集体情感,接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编辑:周锦春] [责任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