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深圳强创新聚人才
2022-10-17 09:41
来源: 深圳商报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深圳强创新聚人才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高校人才“蓄水池”效应逐渐凸显。图为西丽大学城。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17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衡量一个学者、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有两个重要榜单值得关注。

一个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去年11月,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发布,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602人次入选。记者注意到,2021年深圳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有31人。

一个是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深圳多名高校学者入选,学术与人才实力凸显。

两份榜单的数据反映出一个趋势,深圳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越来越多,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

“高被引科学家”大幅增加

2021年,深圳共有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中大部分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等高校。这些“高被引科学家”主要分布在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物理科学以及跨学科领域。

据了解,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数据库收录后,其他研究学者可以通过检索来获取信息并引用论文,被引文献的作者叫“被引科学家”。论文被引频次很高的科学家叫“高被引科学家”。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每年由科睿唯安发布,旨在遴选出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尖人才。入榜的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深圳“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大幅增加。根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发布时,深圳仅有7人次上榜;2020年度,深圳上榜人数增加至15人次。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已有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证明科学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深圳上榜人数增多,证明深圳更加注重基础研究,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一位来自高校的专家如此表示。

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科研实力增强的背后,是深圳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强在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投入。

今年9月23日,在光明科学城科研经济论坛活动现场,光明区人民政府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光明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将设立8个科学中心,瞄准全球科技前沿,通过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为发展未来产业夯实科学基础。

深圳各区频频“牵手”高校共建研究院,是加速产学研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如此,深圳还扎实推进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加速建设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等等,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目前,深圳已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46%,创新载体累计达30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17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9.6%。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植创新土壤,聚天下英才。深圳“高被引科学家”年年增多背后,还离不开近年来深圳高校对优秀人才的自主培养,以及深圳营造的良好人才环境。

记者注意到,在深圳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大部分来自高校,这表明高校人才“蓄水池”效应逐渐凸显。

近年来,深圳各高校频频“出招”引才、留才、用才,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例如南科大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全员聘用和预聘-长聘制度,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新机制;港中大(深圳)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职称晋升制度,重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贡献。

在全市层面,深圳构建引育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人才R字签证、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措施落地实施,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着力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

“深圳在吸引人才和建设人才高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国际化、开放性、对科学家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这不仅给科学家提供了科研经费,也提供了政策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新增全职院士20人,总数达74人;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深圳,正加快成为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编辑:许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