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老城市绽放新活力
2022-10-13 15:28
来源: 金羊网

广州: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老城市绽放新活力

人工智能朗读: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到接近3万亿元,从国家中心城市到建设国际大都市,从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着眼大局所需,立足广州所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在奋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州老城市绽放出新活力、实现新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经济发展量增质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国际国内大局大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为我国的经济重镇,广州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0年来,广州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2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7%。GDP连续跨越3个5000亿元台阶,2012年超过1.3万亿元,2013年迈上1.5万亿元台阶,2018年冲破2万亿元大关,2020年再上2.5万亿元台阶,2021年达28231.97亿元,经济总量占广东省近1/4。

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广州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2012年,广州市三次产业占比为1.4:36.2:62.4。近10年来,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70%,2021年提高到71.6%,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27.3:71.6。

就在今年6月,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广州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中心正式挂牌,广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开展战略合作,8家生态合作伙伴入驻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广州数据交易所在南沙揭牌,在全国首创数据流通交易全周期服务。

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大动作,成为广州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微信、网易、酷狗等互联网龙头企业赛龙夺锦,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自主品牌的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粤芯半导体、中航光电等高科技企业抢滩登陆……近年来,广州坚持制造业立市、现代服务业强市、数字经济引领不动摇,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据统计,到2021年,广州已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

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广州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推动科研资源大市向科技创新强市迈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在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背景下,近年来,广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列入国家专项规划。

广州创新生态环境也明显优化,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2021年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比2016年增长2.8倍和2.1倍。2021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3.15%,相比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10年来,广州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大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389家增长到2021年的近1.2万家,居全国第四;更多的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19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13亿元,居全国第三。

与此同时,广州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不断崛起。在《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广州从2018年的第25位攀升至2022年的第14位;“广深港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珠水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2年2月,《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轴。到2025年,广州将打造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凯风自南,于斯为盛。近年来,广州传承发扬改革开放精神,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活力,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持续深化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相关重要改革,细化落实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迭代实施营商环境1.0到5.0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形成“穗好办”“穗智管”等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品牌……广州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增创广州现代化建设新优势。

持续巩固和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国家、省实验室共建、产业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广州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纵深推进区域合作,拥抱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近年来,广州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2012年以来,广州新增67个结好城市,新增27家外国驻穗领馆。2021年底,广州如期完成国际友城“百城计划”,目前已与遍布全球六大洲66个国家的101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外国驻穗领馆达67家,打造出富有活力的全球城市朋友圈。

同时,广州国际盛会连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世界港口大会、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全球市长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接连在这座千年商都举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城市环境蝶变焕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0年来,广州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以绿色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年来,广州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2021年的24微克/立方米,降幅达54.7%。广州空气质量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

在治水方面,广州全面启动河湖长制工作,大力推行河涌生态自净,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如今的广州,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97条黑臭水体保持“长制久清”标准;荣获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今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广州新添重量级“绿色名片”。当前,广州正高质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高水平打造“大城名园”,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在自然环境明显提升的同时,广州城市环境品质也持续改善。近年来,广州完成多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恩宁路、沙面、海珠广场、泮塘五约等重点片区环境全面提升;大力治理违建,清理散乱污场所,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还绿于民”,海珠湿地二期、三期建成开园,海心桥、“空中云道”正式开放,建成碧道近千公里。

如今,以“广州蓝”、碧道、华南国家植物园等为代表的城市环境新形象,已成为广州的新名片、百姓的新感受、城市新的竞争力。

文化惠民温润人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用文化之火照亮复兴之路,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广州文化馆新馆、美术馆、粤剧院新馆等即将亮相;176个镇街均设立公共图书馆(分馆),图书馆覆盖率达到100%;“名家周末大舞台”“羊城之夏”“书香羊城”“诗词之都”等文化活动接踵而来……广州积极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盛宴,群众文化百卉千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文化消费成为新时尚。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广州还赓续血脉、守正创新,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延续千年历史文脉。

“家门口的红色学堂”游人如织,粤剧、永庆坊、“冰墩墩”等火爆出圈,电影《南越宫词》《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等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话剧《大道》、杂技剧《化·蝶》、舞台剧《活动变人形》等获文华奖……广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

与此同时,广州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文化市场持续繁荣,为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广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占GDP的比重超过6%。2021年广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1730亿元(测算值),同比增长12.6%,占GDP比重约为6.2%。

在这里看跨越

抢抓南沙发展大机遇

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

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把南沙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格局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南沙方案》提出,加快广州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明确“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五大目标任务。

广州面临的机遇之大前所未有、舞台之广前所未有、责任之重前所未有。

成立市领导小组和8个专项小组,健全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主动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宣传宣介活动;组织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南沙现场会……《南沙方案》公布后,广州迅速全市动员、全面落实、全力推进,举全市之力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细落实。

就在上个月,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就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实进行全面部署,将《南沙方案》擘画的蓝图细化成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南沙方案》公布以来,南沙发展日新月异,气象万千。

出台相关的“政策大礼包”,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发布“强芯九条”“科创十条”;重大项目实现“加速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行,可燃冰勘察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建设;产业活力不断迸发,举行2022中国·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融捷股份、广州联通、广州移动等企业纷至沓来……广州市和南沙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抢抓机遇,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

中小企业千帆竞发

“专精特新”百舸争流

走进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一座“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矗立在众多楼宇中央,往前几步可见一块巨石,其上醒目地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正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园区时,提出的殷殷嘱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广州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近年来,广州市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瞄准“卡脖子”、聚焦“断链点”,为“能办大事”创造一流条件、打造一流平台、营造一流环境,交出一份“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时代答卷。

截至今年6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数量近4万家,全区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

这当中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它们屡屡在芯片、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领域,实现核心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专精特新”更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为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今年以来,广州还陆续出台《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6年)》等政策。

根据规划,广州从2022年开始,将以每年3个亿、三年9个亿的力度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4年,将累计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6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万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万家左右。

中小企业千帆竞发、“专精特新”百舸争流的生动场景,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时代注脚。(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罗仕)

[编辑:葛雯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