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谣言盘点出炉,谨防这些新型骗局!
2022-10-11 09:26
来源: 网信广东

9月谣言盘点出炉,谨防这些新型骗局!

人工智能朗读:

辟谣“传真机”盘点又来啦~

为您梳理了

9月的热点谣言和骗局

一起来看看吧!

健康类

谣言

检测出HPV阳性就是宫颈癌?

真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李铭仪指出,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HPV感染不必过于担心,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才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80%有性行为女性一生中随时可能感染HPV,只要免疫功能正常,机体产生的免疫机制可清除HPV,因此绝大多数生殖道HPV感染是一过性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且无临床症状,约90%的HPV感染在2年内消退。只有少数整合到机体细胞DNA并复制,使细胞发生转化,从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为癌。由病毒感染引起宫颈癌,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

对于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女性来说,从HPV持续感染、发展到高级别病变,再发展成为癌症,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只要坚持定期检查,发现病毒感染后密切追踪,在癌前病变阶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发展到癌症阶段。”李铭仪说。

——羊城晚报

谣言

接种HPV疫苗后就安全了?

真相 

接种HPV疫苗虽然是最有效的一级防治措施,但是接种完HPV疫苗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它只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并没有治疗效果,如果本身存在HPV感染,还是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而且HPV病毒的种类有很多,高达100多种,现如今上市的HPV疫苗并不能把这些病毒全部覆盖,即使是最好的九价疫苗也只能预防9种类型。而且有些宫颈癌的出现和HPV感染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这种类型的宫颈癌,是没有办法通过注射HPV疫苗进行预防的。所以还是建议无论是否注射HPV疫苗,都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做相应的检查。

——羊城晚报

谣言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效果不如手术?

真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李铭仪表示,目前,宫颈癌的根治手段有手术和放疗两种,这两种治疗手段分别适用于不同人群。一直以来,有很多患者本能地排斥放疗手段,认为放疗的效果不如手术,这是患者的一大认知误区。

其实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放疗手段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宫颈癌中的鳞癌,这种癌细胞其实对放疗手段十分敏感,放疗可以使这种肿瘤减小甚至消失,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根治手段。

另外,针对癌细胞出现局部扩散的患者,放疗其实相比手术更有效一些。所以在具体的治疗方案中,选择放疗还是手术,建议患者还是要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相信科学,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身体康复是非常有希望的。

——羊城晚报

谣言

只要少嚼槟榔,健康风险其实并不高?

真相 

早在2003年,槟榔已经被定性成一类致癌物,部分国家也已经将槟榔认定为毒品。槟榔中的槟榔碱通过脸颊黏膜吸收后,能在短时间内生效,会让食用者身体发热、欣快愉悦,并且可以持续两到三个小时,容易使食用者出现依赖性。常吃槟榔易引发多种癌症,很多人因嚼槟榔患口腔癌,治疗时须切除部分面部,更严重的则会致命。

——“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

谣言

标注无糖的月饼可以多吃点,不用担心长胖?

真相 

专业检测机构对市场上多款无糖月饼的检测结果显示,个别无蔗糖月饼宣称无蔗糖,但仍被检测出较低含量的蔗糖,以及较高含量的葡萄糖、麦芽糖等其他糖。选择无糖月饼时,不要选择配料中含白砂糖、食用葡萄糖、蜂蜜等成分的月饼。而代糖月饼也要限量食用,因为月饼中含有较高的淀粉、油脂,食用后仍会转化为葡萄糖,多吃不利于健康。

——“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

谣言

葡萄酒中含有能保护心脏的白藜芦醇,常喝有助于健康?

真相 

白藜芦醇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相关研究大多都局限于动物实验,白藜芦醇的最佳剂量尚未在人体研究中得到证实。某些研究中提到根据白藜芦醇对动物的有效剂量推算到人类,对于人的有效剂量为1克/天。但有数据显示,红葡萄酒的白藜芦醇浓度为0.361-1.972毫克/升,要想通过喝红酒满足每天摄入1克白藜芦醇,那需要喝掉几百瓶红葡萄酒。考虑到酒精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喝酒补白藜芦醇可能弊大于利。另外,白藜芦醇不只存在于葡萄酒中,葡萄、苹果、蓝莓、李子、花生中也都有,不见得非要通过喝酒补充白藜芦醇。

——“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

生活类

谣言

场所码扫两次就能识别你已离开?

真相 

针对网传信息,“四川天府健康通”相关管理部门专业人士回应:此消息是假的,扫两次同样的场所码,只能证明自己又进入了该场所一次。

另外,针对社交平台上部分网民提出的“能否在进出口分别粘贴场所码达到记录进出轨迹的效果,以避免成为‘时空伴随者’”的疑问,“福建辟谣”平台记者也咨询了“闽政通”管理部门的陈姓工程师,陈工表示,当前判定“时空伴随者”的标准是:在14天内,与新冠确诊患者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网格内,共同停留过一段时间的人。比如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某人在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就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者”。“这是当前最高效、科学的判定方式。相比之下,通过扫进出码判定是否有时空伴随的风险就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成都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福建辟谣”微信公众号

谣言

儿童走失要等24小时再报警?

真相 

“孩子走失后,需要24小时后才能报警”是大众在观看个别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后引发的误解。如果孩子不幸走失,家长应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案或拨打110,无需等24小时。警方接到报警后,会在第一时间立案调查。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谣言

可用支付现金方式代替缴纳社保?

真相 

所谓“发放社保补助费”“用人单位以支付现金方式代替缴纳社保”均不可取。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既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的权利,也是双方共同的强制性义务,双方均无权免除。用人单位和个人不得私下就社会保险进行约定。《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回顾9月,

有哪些谎话被你一眼识破?

又有哪些谣言曾让你信以为真?

看完东哥的辟谣盘点,

你应该“心水更清”了吧~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