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全国珊瑚日|国内最大、种类最齐全珊瑚种质资源库在深圳大鹏开建
2022-09-21 15:00
来源: 读创

920全国珊瑚日|国内最大、种类最齐全珊瑚种质资源库在深圳大鹏开建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21日讯(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谭彪 通讯员 陈相因)9月20日,以“守护珊瑚、守护蔚蓝”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珊瑚日活动在深圳市大鹏新区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启动珊瑚种质资源库建设,拟建成国内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珊瑚种质资源库,首期已建成500平方米,收藏约百种珊瑚种质资源。

2020年起,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取“920”谐音“就爱您”之意,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珊瑚日”。本届活动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下称“海大深研院”)、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新视线》杂志社承办。

“大鹏湾珊瑚礁修复”项目启动

石珊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石珊瑚造成的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仅占海洋面积不到0.2%的珊瑚礁,却是约占25%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近40年,中国先后建立了多个以珊瑚和珊瑚礁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并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中将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保护列为不可或缺的内容。2019年12月,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成立,成为继长江江豚、中华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和海龟后,受农业农村部支持成立的第6个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联盟。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致辞时表示,全国有共计990种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其中珊瑚就占608种,所涉及物种数量大、保护任务重、形势严峻。尽管我国在珊瑚保护方面已开展了很多工作,但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退化威胁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逆转,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他希望借助全国珊瑚日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珊瑚、保护珊瑚,从而保护海洋、保护环境。

完成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的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创办人申剑,线上分享了《中国人自己的海洋环保故事》。

同时,活动方邀请到《洛神水赋》水下舞者、ADEX亚洲潜水展全球美人鱼大使何灏浩在现场宣读倡议书,号召大家从身边事做起,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不向海洋及海岸丢弃废弃物;积极参与珊瑚普查、珊瑚种植、海滩清洁、海底清洁等珊瑚保护公益活动,不过度使用对珊瑚有害的防晒品。

活动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进行签约,共同发起“大鹏湾珊瑚礁修复”公益项目,委托海大深研院在大鹏湾开展珊瑚礁修复计划,将投放20个人工珊瑚礁盘,种植4000株石珊瑚。

解决我国珊瑚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

红色、橙色、绿色……犹如甜甜圈一样可爱的葡萄蓟珊瑚,长长的触手会随着波浪起舞的真叶珊瑚……从遥远的澳大利亚“移居”到了深圳海边,在海大深研院珊瑚种质资源库安家了。

“因为我们是国内首个珊瑚保育救护基地,海关缉私部门查获的活体石珊瑚会移交给我们进行有效保护。”研究院珊瑚繁育中心技术总监杨小舟表示,除了这些远道而来的珊瑚品种外,这里更多的是该团队培育的石珊瑚,以霜鹿角珊瑚、扁脑珊瑚等南海海域优势品种为主,约百种。

珊瑚种质资源是保障海洋生态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做观赏海洋生物养殖繁育技术突破的机构,海大深研院拥有临海中试基地+可利用海区基地,近年来突破了珊瑚礁生态修复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石珊瑚规模化海底培育和原位种植关键技术,形成了珊瑚园艺人工栽培、人工珊瑚礁修复、网格化珊瑚原位种植、海底育林等多项技术,成效显著。目前,珊瑚修复技术在广东、海南等地广泛应用,共种植培育石珊瑚超过16万株,其中在深圳海域种植珊瑚超过6万株,显著提升了修复区域的珊瑚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

2020年,该团队在大鹏湾海域人工规模化培育的石珊瑚首次出现了排卵现象,也为进一步推动了石珊瑚有性繁殖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启动了珊瑚种质资源库建设,不仅为南海珊瑚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更为解决我国珊瑚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杨小舟表示,资源库中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是宝贵的“财富”,如何让种质资源从沉睡中苏醒,如何做好种质资源成果转化共享,是团队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今年不仅气温高企,海水温度也异常升高,因此南海海域北部出现了珊瑚白化现象。但珊瑚白化并不代表珊瑚死亡,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廖宝林告诉记者,有时海水温度下降,部分白化的珊瑚可以恢复。因此,当日启动的2022全国珊瑚普查行动,将会特别增加相关内容,并为科研人员提供珍贵研究数据。

[编辑:许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