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属国企2023校园招聘“线上+线下”全球揽才 超7000个岗位虚位以待
2022-09-15 17:2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属国企2023校园招聘“线上+线下”全球揽才 超7000个岗位虚位以待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15日讯(记者 潘宝仪)9月15日,记者从深圳人才集团了解到,由深圳市国资委主办,深圳人才集团及旗下千里马国际猎头公司承办的“菁英聚鹏城”深圳市属国企2023校园招聘活动,将于9月17日14:00线上启动。

本届校招活动以“筑梦湾区,建圳未来”为主题。即日起,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关注“深圳国资招聘”公众号或登录小程序“菁英聚鹏城”招聘平台,就可实现揽才或求职一站式达成。

据了解,“菁英聚鹏城”校招活动是深圳市国资委于2017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的深圳市属国企校园招聘活动。如今,该项目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知名度的高质量、常态化“先行示范”国资国企校招品牌。今年举办的第六届“菁英聚鹏城”国企校招活动,深圳国资委组织近200家市属国企,提供超7000个优质岗位。

(深圳人才集团供图)

加大稳岗扩岗支持力度 近200家国企7000个岗位虚位以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人心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国资国企主动扛起责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优先和突出的重要位置。2020年成功创建“菁英聚鹏城”云聘平台,开启数字化线上引才新模式,实现毕业生和市属国企“零距离”接触,足不出户即可达成线上投递简历、在线面试、在线签约“一站式就业”,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校招活动正常开展。

记者了解到,深投控、深业集团、深圳地铁集团、深圳机场集团、国信证券、深圳能源集团等近两百家优质国企蓄势待发,将在“菁英聚鹏城”深圳市属国企2023校园招聘活动上,面向全球千余所高校,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法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近150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超7000个岗位。

为了扩大本届“菁英聚鹏城”校招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招聘活动“线上+线下”齐步走,立足深圳、面向全球重点高校进行揽才,活动通过1+9+18”裂变式招聘方式,设立1个启动仪式直播主会场,根据用人单位行业和岗位性质设置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重庆9座城市线上招聘分会场,线上线下相融合,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努力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

数字化赋能企业人才招聘 线上招聘平台再升级可视化展示

“菁英聚鹏城”成功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全层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招聘平台,强化科技创新、AI 赋能,帮助高校毕业生足不出户实现线上投递简历、线上面试、线上签订就业协议一站式就业。2021年“菁英聚鹏城”深圳市属国企校招活动首次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107家企业完成5000+岗位平台上传,累计350多万人次参与平台活动,共收到9.3万余次简历投递,投递数量翻一番。

今年,企业端平台功能再升级,实现一站式数据可视化展示平台,企业快速通过可视化图表进行人才数据分析,数据实时同步更新;求职者端用户体验再升级,打通网页端,“菁英聚鹏城”小程序将实现全场景互联网的应用,投递快人一步;网页端、小程序双管齐下,从产品驱动变为用户驱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为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常态化人才招聘平台”是深圳国资国企推出的稳岗扩岗系列“组合拳”之一,本次活动将从今年9月持续至明年的8月,通过开展转正实习、春招、秋招等系列活动和扩大企业就业见习规模,更加常态化、持续化招聘。

探索人才培育新路径 为青年人才提供专属成长通道

近年来,深圳国资国企每年引进高校毕业生保持在6000人以上。此外,还有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市场化选聘加入市属国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中青年人才增速明显,市属国企青年人才队伍不断扩充,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深圳国资国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党管青年原则,统筹整合系统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育新路径,不断注入人才赋能新动力,致力于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针对“菁英聚鹏城”校招引进的优秀毕业生,量身定制“国资育菁英”培训计划,构建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培养机制,呵护青年人才在深圳国资国企广阔的平台上茁壮成长。

“六年磨一剑”人才强市 高品质打造市属国企校园招聘品牌

2017年以来,深圳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自觉扛起“人才优先”和“稳保就业”两面大旗,高品质打造深圳市属国企校园招聘品牌“菁英聚鹏城”,有效发挥了“稳保就业压舱石”“人才吸引磁力场”的作用。

通过6年的淬炼,“菁英聚鹏城”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截至2022年8月,活动共组织280余家市属国企组团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吸引海内外毕业生近500万人次参与,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收集简历17万余份,接收毕业生超1.3万人,其中,困难家庭毕业生占比超1%,硕士及以上占比超六成,985、211高校占比超四成。

[编辑:马丹]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