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专门场馆 用科技手段 促经济发展 南澳:传承“活” 非遗“火”
2022-08-14 08:1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设专门场馆 用科技手段 促经济发展 南澳:传承“活” 非遗“火”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 程思玮 通讯员 李伟华 叶欢)“胥家渔民独有的‘舞草龙’仪式、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东山渔歌’的语种、南渔迎亲舞队伍的配置……这些南澳传统的民俗文化知识在这里都能学到。”近日,一位来自水头沙社区的初中生在参观南澳非遗馆后开心地说。

日前,南澳办事处开设在南澳文体中心三楼的非遗馆正式面向群众开放,这也是新区首家街道级的非遗馆。200平方米展馆内陈列着实物、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展品,馆内的墙壁上还挂着LED展板和小电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直观生动地呈现南澳客家和疍家人民风俗、礼俗场景。非遗馆的设立,是南澳进一步加强传承保护的创新之举。

依托党史学习教育推广非遗文化

南澳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半天云、西贡、高岭、鹅公、鹤薮“五古村”历史悠久,其中鹤薮古村有近800年历史;雾草龙、渔民娶亲礼俗、东山渔歌、海胆粽制作手艺、东渔村天后祭等非遗传统民俗活动、技艺源远流长,独特的海上赛龙舟民俗传承百年。

近年来,南澳借助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将传承非遗项目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着力推进,“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两项非遗升级为市级非遗项目。南渔非遗文化馆建成开放,“渔民娶亲”“东山渔歌”“舞草龙”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开展传承,并在文博会和大鹏文化季推介亮相。

为了让居民亲身体验非遗文化魅力,南澳还定期邀请传统文化手工艺人走进各大社区进行现场展示,剪纸、捏面人、皮影艺术表演等非遗项目体验深受居民喜爱。“现在小孩很少有机会了解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居民陈大姐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非遗体验的活动形式,不仅让大家重拾儿时的回忆,还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运用科技手段展现非遗魅力

海上赛龙舟已与渔民婚嫁风俗、节日庆典等一同构成了南澳渔民的文化生活,见证了粤港地区海洋文化百余年的发展和变迁,是深圳海洋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梆!梆!梆!”三声锣鼓起,光影交错,疍家风味浓郁的唱腔中,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皮影上下翻飞,活灵活现演绎出南澳渔民文化的明珠——“渔民娶亲”礼俗,这是南澳办事处长青老龄大学特别研发的“非遗+非遗”文化展示课程,皮影道具操演、乐器唱腔相和,全由学员南澳长者操刀,“渔民娶亲”与皮影戏相得益彰,尽显非遗魅力。

2021年以来,南澳以非遗传承非遗的全新视角切入,将本地疍家渔民娶亲礼俗与皮影戏两个“非遗”深度结合,将讲授、唱歌、舞蹈、表演相结合,开设“渔民娶亲”皮影戏创新课程,沉浸式体验极大调动辖区长者参与教学积极性,有效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出长青老龄大学特色课程南澳样板。

“我们积极研发完善这个皮影戏,深受长者们喜欢,他们也乐在其中。这丰富了我们南澳本地非遗‘渔民娶亲’礼俗的展现、展演形式,我们还特别拍摄制作了教学成果展示视频,后期我们还会探索采用VR等技术手段,更好地呈现我们的非遗文化,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喜欢它。”南澳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美食产业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清香的粽叶里包裹着软白的糯米,海胆、瑶柱、虾米的甜鲜配上入口即化的五花肉,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这就是备受深圳市民喜爱的南澳海胆粽。

南澳海胆粽制作传承至今已有200年历史,长条形、圆润饱满的粽子本是渔民代代相传的手艺,因为入选深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的美食。不仅登上了“深圳伴手礼”名录首位,还逐渐走出了家门进入全国粽子消费市场。

据统计,仅2021年大鹏新区海胆粽产量就达80万条,除深圳本地的订单外,还增加了江浙沪、川渝等地区的订单,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粽子经济”带起了劳动力市场蓬勃发展,在南澳办事处的支持下,南澳海胆粽第五代传承人张长妹领头成立了深圳首个传承非遗妇女项目,一方面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另一方面让更多赋闲在家的女性居民可通过手艺找到一份更弹性的工作,增加收入。

“制作最高峰期,我们每天至少需要30多位师傅,手不停地做七八轮,日产量近2万条。” 张长妹介绍,为了适应产量的提升,她从人手储备、设备投入到包装设计都进行了不断创新。每条海胆粽从包制、蒸煮到凉透,再到抽真空、高温杀菌直到最后凉透包装入,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