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艺家 | 林树森:舞台的平方
2022-07-20 14:22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文艺家 | 林树森:舞台的平方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19日讯(记者 张蓝云 张玲 苏晓敏)在燃情岁月里,舞台于深圳市文联副主席、舞协会长林树森而言,是奋斗的起点,小小一片天地承载着十年如一日的排演;在《追梦》语境里,舞台是整座城市的缩影。俯瞰自己的艺术生涯,林树森认为舞台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他的精神世界,他希望内心像舞台一样包罗万象,他说如果能留给后辈一些经验,一切就都值得。

两个灵魂

“我有两个灵魂,一个是纯艺术的、一个是企业概念的,每次用它们一起思考和创造都是一次身与心的洗礼。”

两个灵魂的背后,是林树森的两种身份——深圳市文联副主席、舞协会长;林树森三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舞蹈编导专业出身,毕业后回到家乡舞团成为骨干,不到30岁便取得副高职称。1991年,深圳华侨城民俗文化村筹建,林树森机缘巧合借调来深,开启了集“编、管、演”于一身的特区舞台人生。

林树森说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契机与巧合,他将认真思考研究的每个项目看作是一场身与心的洗礼,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两个灵魂”的思考方式。

年轻时的林树森。(受访者供图

初识深圳,菠萝啤酒味的奋斗

林树森的职业生涯,从舞蹈演员开始。几年间,他秉着“艺多不压身”的宗旨,学会了编舞、乐器演奏、作词、舞台导演、团队管理等多项技能。1991年,深圳华侨城民俗文化村项目启动,负责人看中了他一身的本事,邀请他来参与表演团队筹建。

就这样,对深圳一无所知的林树森懵懵懂懂地来了,一扎根就是30年。

舞蹈演员时期的林树森和朋友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响应深圳的快节奏,林树森的行程马不停蹄,抵达深圳的第二天就开始排练。

“我们要排什么节目?”

来到现场的第一天,林树森傻了眼——整个现场还是工地,没有空调、没有饭堂、也没有休息的地方。中午休息,演员们就在排练厅的地板上铺一个纸皮,一个风扇在旁边吹。

宿舍多人一间、办公室是铁皮房……总的来说,艰苦一片。图啥?

“这个问题如果现在问,我当然知道。但当时,对大的区域和项目、以及从国家战略角度的理解并不那么深。就想着,我们还年轻,要干一点曾经没有体验过的事。”林树森说。年轻人“不太安分”的心和涌动着的青春的感觉告诉林树森:不管如何艰苦,我也要尝试。

林树森脑海里深深印着的,除了历历在目的排练过往,还有菠萝啤酒的味道。

烈日下,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排练厅的他总爱在小卖店买一瓶菠萝啤酒,在又累又热又渴的时候喝下一口,简直是最沁人心脾的享受。

“后来我再也找不到这款饮料,但却永远忘不了那种味道”——在林树森心里,那是他奋斗的味道。

长长的日子里,林树森和兄弟们腰上围着毛巾,随时摘下来都能拧出汗水。大家劳累却充满希望和干劲。

这些画面在后来不断勉励着他——不怕苦,还不怕流汗,这些都可以做到,未来还有什么怕的呢?

林树森和深圳华侨城项目筹备组同事合影。(受访者供图)

追梦

2018年,深圳举办了《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

“林树森全国各地导演了那么多演出,现在深圳需要你,你义不容辞。”筹备会上,有关领导的一句话开启了林树森和这场演出之间的缘分。

接到任务时,还收到一句期望:改革开放40年,深圳作为特区应该有自己的表达。

林树森与团队用了7天时间梳理梗概、选名定题,最终从《路》《在路上》《风从海上来》等名字中确定主题为《追梦》。

“我至今认为这个主题是非常贴切深圳的,这座城市和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做追梦这一件事,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晚会定调为:国家立场,深圳表达;主题晚会,艺术化呈现;城市景观,融入舞美。分为三个章节讲述深圳的来路、今天和明天。

林树森执导《追梦》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林树森团队与《追梦》背景舞台。(受访者供图)

活动定于9月20日举办,却在9月15日遭遇超强台风山竹,两星期搭好的舞台在两天内拆掉一天内重建。其中的曲折和压力,林树森作为总导演再清楚不过。

“可以推迟延期吗?

“不可以,央视、深圳卫视、演出嘉宾所有环节的档期都已预留,活动预告已宣发。这一仗,只能打,只能胜。

想办法、稳军心、盯住每一个细节……最后,全场晚会零差错顺利进行,林树森长舒一口气。

夜色中,地面正钢琴演奏,上空无人机齐舞,市民中心背后的楼体灯光闪烁,形成一片天幕与现场交相辉映。“我要让整座城市都成为舞台的一部分”林树森说。

《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在央视播出画面。(受访者供图)

“从镜头里看,真的假的,假的真的,高的低的虚的实的,全部融成一片。好像这是深圳,还是不是深圳?”林树森一瞬间有些恍惚。

《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就是深圳。观众的留言给出了答案。

直播页面的评论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和感动,有人热泪盈眶、有人将汗水汇聚成自豪。于林树森而言,整场舞台最超出预期的部分就是观众的反馈——在一座城市的重要节点,将每个角落的市民连接起来。这是林树森心中,舞台艺术的意义。

市民在评论区对演出的感受。(受访者供图)

林树森笑称:“这是一碗立体呈现的鸡汤。”

心里装着观众,眼睛前放镜头

“不管你用哪个灵魂、身处哪个角色,殊途同归的一点:心里要装着观众。你不想着观众,观众就不理你。”

林树森在许多交流研讨活动中讲过一个理论:做舞台、做项目要思考五个问题:为什么做、做给谁看、怎么做、谁来做、和如何做?思考清楚这五个问题,项目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所以他总是一个人操完所有人的心,担任华侨城演艺集团总裁时,把整个华侨城运行的、筹建的所有项目都研究明白;包括深圳市、城区的老故事新规划,有时候甚至把方案都完整写出来。

想明白所有人要的是什么,对于项目策划者是一种安全感,但同时也是对其文化修养积淀的考验,这是如今一些低头专注技术的艺术从业者所缺乏的。

林树森的书架上包罗万象,中国历史的、现代城市的、年轻人cosplay和动漫的……被问及怎么做到边工作边吸收知识、涵盖的范围如此广泛,林树森顿了顿,笑着说:“个人爱好吧。”

“眼睛前放镜头”,是在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后林树森的心得。

2016年,林树森与张艺谋合作执导杭州G20峰会,现场已经排好的走位、舞美,张艺谋导演总要进行微调。甚至精细到柳枝上的节日灯,张艺谋导演说灯光太亮,拍出来不好看,于是让工人连夜用黑色胶布把每一盏灯都缠起遮住一部分。

在很多工作量的反复后林树森明白,如今这个时代,眼睛重要、镜头也很重要——它可以让艺术作品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林树森与张艺谋在杭州G20峰会后台合影。(受访者供图)

林树森执导杭州G20峰会后台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在那之后,林树森开始时刻注意每个项目在新媒体作品形式的表达,疫情防控期间举办了线上《影像舞蹈无止境》展演,吸引来粤港澳大湾区舞团参展交流。

在深圳,让世界讲中国故事

林树森的规划里,联动范围不仅在大湾区、全国,更要面向世界。

不只是向世界讲中国故事,而是让世界讲中国故事。

“深圳的舞台创意,不能走全国走过的、正在走的、常态的概念。‘创新’,应该是血液里的DNA。”未来,林树森准备筹划一个互联网平台,以《中国历史故事》为主题,吸引世界各国舞团前来参赛。

“要编成一支关于中国历史的舞,首先他们要读、要研究明白这段故事。当不同肤色、不同舞种的舞者们来诠释我们的历史,试想一下这是什么场景。我觉得是会比我们单方面输出更有温度、更柔软的。”林树森说,“因为这一切都是以艺术为载体和背景”。

让世界各国的舞团主动来到深圳,在我们搭建的平台, 以各自的理解和方式,讲述我们这最时尚、最古老的中国故事。

林树森说,这其中困难重重,但他已在脑海里筹备很多年。

春天的味道

林树森说,我们要找出深圳这座城市最打动人的灵魂。是烟火,是味道,是诗,还是歌?当我们探讨深圳的故事,乍一想,这里有什么故事呢?可你再使劲想一想,这里有春天的故事,它是从创作者心里边儿长出来的。

深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永远记住、不断寻找这个感觉——就是刚才我说那个菠萝啤酒那个味道。一上午通身大汗后,太阳下喝下一大口饮料。那就是春天的味道,春天的故事。

如今我们环顾周遭,楼高了,路宽了,灯亮了,树绿了。全中国的城市都这样,我们深圳的故事该怎么讲?

讲小渔村的故事,要找出像春天的故事,把菠萝啤酒那个味道变成春天的味道。

林树森说,这是他、他们的职责。

林树森。(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