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 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2022-07-06 17:40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 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评论员 黄文倩

近日,由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舆论普遍支持该政策,但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开设劳动课,会让学生的劳动作业变为家长作业,给家长带来不小压力。劳动教育要走出这一困境,还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落地开花。

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家务,是家庭中最自然的劳动场景,也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最日常、最简单的方式。因此,劳动教育不妨从做家务开始。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自立能力,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劳动、感知生活,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同时也更加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塑造健康人格。

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课程方案落到实处,杜绝纸上谈兵、流于形式。首先要保证劳动课程的时长和实用性,依据年龄学龄分级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中的饺子、粽子、月饼等节日美食制作融入课程中,既结合生活实际,又充满趣味。其次,要配备课程相关的专门场地、专业设备和专业教师,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并确保充分的实践。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让课上所学的劳动技能在家庭中学以致用,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将教育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学生劳动兴趣。针对当前部分城市学校缺少开展劳动教育场地的现状,要加强校社联动,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打造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者在校园里选择合适的场地作为实践基地,并由专业社会机构负责日常维护,推动劳动课程“走新”与“走心”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期待劳动教育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编辑:周浩桦]